惠东县垃圾无害化处理场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并于去年12月底投入使用。本报记者戴 建 摄
3月29日,十一届25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惠州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拟投资30亿元。
年底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92%
《规划》提出,到2013年年末,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全市3个县(惠东、博罗、龙门)均建有一座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一县一厂(场)”目标,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以上;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不断健全,全市100%镇(街)建有生活垃圾转运站,100%自然村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建立“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全覆盖;城乡环卫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市区和县(区)主、次干道机扫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市区建有10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到2015年年底:全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4300吨/日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90%以上;全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240吨/日以上。
“十二五”全市规划新建77座生活垃圾转运站
《规划》提出,选择无害化处理适用技术、加快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运转运体系、加大垃圾存量治理力度、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等5方面主要任务。
选择无害化处理适用技术——— 惠城、惠阳、博罗、惠东等县(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大、人口密度高,优先采用成熟安全的焚烧处理技术;大亚湾区也可通过区域共建共享等方式采用焚烧处理技术;龙门等县(区),在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下的,不宜选用焚烧处理项目。
加快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新建、续建和改建一批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新增处理能力3150吨/日。其中市中心城区新建或扩建市垃圾综合处理生态环境园,预计总投资8.2亿元,处理规模1600吨/日。
完善垃圾收运转运体系——— 按照“一村一点”的要求,全市50户以上自然村建立1个以上垃圾收集点,并鼓励建设封闭式垃圾屋。按照“一镇一站”和“一街两站”的要求,加强压缩式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与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生活垃圾转运站77座、村垃圾收集点1000个以上,新增压缩式运输车辆154辆;新建水上拦剿清捞项目和垃圾清捞专用码头2座,新增水上清捞保洁配套设施一批。
加大垃圾存量治理力度——— “十二五”期间,治理3座无害化填埋场(处理能力共900吨/日)和2座简易填埋场。
推进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在惠城、惠阳两区开展餐厨垃圾处理试点,建立健全餐厨垃圾排放、收运、处理登记制度,监管餐厨垃圾流向;建设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餐厨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厂2座,处理能力240吨/日。
将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
据了解,《规划》实施范围覆盖惠州市市区、县城及建制镇,总面积为1.13万平方公里。规划期为2011~2015年。
《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范围主要包括生活垃圾收运中转运输设施、水上垃圾清运设施、餐厨垃圾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为实施《规划》,我市将加大财政投入。一是争取国家和省级补助资金。二是提高市财政奖补标准。“十二五”期间,市财政将提高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标准,即新购置环卫压缩式专用运输车每辆奖补20万元,新建成垃圾中转站每座奖补20万元,新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按处理能力每100吨/日奖补100万元。
根据《规划》,我市将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规范收费程序和行为。同时,做到生活垃圾处理收费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