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摄 左图: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车间检测汽车导航产品。(资料图片)
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一份表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从2009年至2012年,惠州市获国家、省各类科技扶持资金从3507万元增至22259万元,增长了5倍多;全社会R&D(研究与开发)投入从10.61亿元增至42亿元,增长了3倍多;专利申请量从1761件升至9894件,增长了4倍多……
这份《惠州市2009~2012年主要科技指标一览表》,列出了从2009年以来,惠州市10项主要科技指标的跨越式增长数据,惠州已经连续4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实力已排名全省第五,科技发展速度名列全省三甲。
科技创新沉甸甸的成果凸显了惠州市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发展的动力。对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惠州来讲,科技创新在惠州的战略地位已然凸显。
优 势
政府“给力”,企业“发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如何将创新驱动真正变成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高度自觉?
科技扶持资金成企业科技创新“催化剂”
“如今的惠州,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企业主导科技研发,有着极为强烈的自发、自觉、自愿和自主性。”市科技局局长邹平生告诉记者,目前惠州全市90%以上的专利申请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研发成果来源于企业。
如今,“大创新快发展,小创新慢发展,不创新难发展”已成为惠州市从企业到政府的强烈共识,科技创新这一驱动引擎,对助推惠州市经济加快发展起到了支撑引领作用。
“现在,各级政府的科技扶持资金对惠州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够起到 ‘药引子’、‘催化剂’的作用。惠州市通过扶持有发展苗头的高新技术,使企业增强了主动实现技术升级的积极性。”邹平生告诉记者,2012年惠州市共获得国家、省科技项目150多项,共获扶持资金达2.2亿元,连续3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上,惠州市共有17项项目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立项,共获得3165万元资金支持,位列全省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
企业科技创新及研发体系全面提升
另一组源于企业的数据同样令人振奋:2012年,德赛集团共完成专利受理397项,比2011年增长41%,其中发明专利119项,比2011年增长125%。
“这还只是数据,不能完全反映我们科技创新从‘数量’到‘质量’的巨大转变。”在德赛集团采访时,有关技术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基于云平台的智能关爱终端等8个产品被省科技厅认定为 “2011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电动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等4项技术获得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专利获得市科学进步奖专利类金奖和优秀奖。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惠州市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苦练内功,科技创新及研发体系得到全面提升。
“公司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去年我们销售收入达22亿元,研发投入就大约7000万元。”市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则以科技创新带动企业逐步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并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为全球最大的激光头生产企业,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拥有20项专利的内置于液晶电视的吸入式DVD模组机芯,欧美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但该公司没有满足于现状,通过选择LED、微投影显示领域适时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
惠州市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绝不是偶然。
记者调查发现,像德赛集团、华阳集团这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在惠州不断涌现。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对科技创新都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 只有靠科技创新,才能为企业赢得宝贵的核心竞争力,让企业站到世界前沿,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据统计,2012年,惠州市共有28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企业;88家企业168种产品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目前,惠州市累计132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共有省级创新型企业20家、试点企业6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试点企业1家。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预计达48.5%,连续多年位列全省第二。
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中坚力量。
措 施
“两个加强一个加速”改善惠州创新环境
接下来,惠州市如何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惠州市如何把经济增长的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惠州市如何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惠州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以推动惠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力促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惠州市即将出台改善创新环境五年行动计划
惠州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营造了科技创新的良田沃土。
仅2011年以来,惠州市就先后出台了 《惠州市推进专利工作实施意见》、《惠州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批规范性文件,使惠州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和产学研专项资金分别提高到1000万元和3000万元。
记者获悉,《惠州市改善创新环境五年行动计划》即将出台。
“积极改善创新环境,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市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的现实举措。”市委书记、市长陈奕威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议上说,要把改善创新环境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强科技园区和专业镇两大创新载体建设,要加速科技要素向惠州聚集。
两个加强,一个加速,为惠州市如何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破题。
到明年建成3家市级支柱产业公共技术研究院
公共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哪些作用?
“惠州市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所有企业开放,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可以共享该平台的科研仪器和设备,该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还能为企业提供委托研发、技术攻关、检验检测、联合申报国家项目、联合培养人才等各种科技服务,是科技服务业的重要载体。”邹平生介绍,惠州市投入重金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为企业的技术研发提供服务,提高企业创新、创业的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今年大亚湾区要推动石油化工研究院进入实质性运作。”大亚湾区委副书记、区管委会主任黄伟才介绍,该区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和载体,正积极推进创新大厦、研发孵化楼B栋、石化区孵化加速器建设,积极建设广东计量站大亚湾分站,为石化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
记者了解到,石油化工研究院是惠州市3家市级支柱产业公共技术研究院之一。
邹平生告诉记者,预计到2014年,惠州市将围绕石化产业和电子产业,组建3家市级支柱产业公共技术研究院。其中,惠州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预计2013年10月建成。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3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技术研发机构。
“惠州市将引进更多的国家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与惠州市共建高水平的综合性研发平台,包括搭建元晖LED产业和中科院精密制造等15家中小企业科技服务平台。”邹平生说。
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业镇发展专项资金
记者调查发现,惠州市特别重视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融入国际性分工与合作的先导区,而科技园区和专业镇这两大创新载体的建设,更是为全市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空间。
目前,惠州市已拥有大亚湾、仲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仲恺高新区LED产业基地日前被认定为 “国家火炬惠州LED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国LED产业中唯一拿到由科技部火炬中心颁发的国家级产业基地金牌的基地。
“2012年全市LED产值突破300亿元,惠州市LED产业的集聚度进一步提升。”邹平生介绍,惠州市还将加强“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仲恺高新区“4+1”(LED、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及云计算产业)特色产业园建设,构建国家创新型高新区。加强大亚湾科技创新园建设,建立集研发、孵化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2013~2015年,市财政将加大对专业镇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业镇发展专项资金。
“惠州市在推动专业镇转型升级、建设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上取得了新进展。”邹平生介绍,目前惠州市共有14个省级专业镇,另有3个镇纳入广东省专业镇管理范围。
惠州市还将根据专业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加快推进一批示范专业镇中小微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扶持惠东黄埠鞋业、博罗园洲服装、仲恺惠环和陈江电子示范平台建设。
完善“点线面”融合产学研结合体系
以产学研结合不断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作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创新要素效率的主要战略途径。
“惠州市产学研合作大约从2005年开始,经过8年多的探索、发展,惠州市产学研合作理念已深入人心,合作模式日渐成熟,惠州市产学研合作遍地开花。”市科技局产学研与科技合作科主任科员黄依皓告诉记者。
2012年3月14日,广东海纳农业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举行了揭牌仪式;2012年3月26日,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与武汉大学联合共建的“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华阳分中心”揭牌成立,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将该中心纳入省部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同年12月,广东省中海炼化石油化工院士工作站经省科技厅批准成立。据不完全统计,惠州市180多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的逐渐成熟,加快了惠州市积聚和整合创新资源,且硕果累累。
据统计,2012年惠州市通过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实施,获得立项33项,下达资金3338万元,预计可带动社会投入18亿元,新增利税20亿元。惠州市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各个科技重点领域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将成为未来惠州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接下来,惠州将针对车载电子、手机、显示等智能终端,LED,物联网和云计算,汽车电子与动力电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大科技攻关,争取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长期在惠州市从事产学研工作的中科院广州分院院省合作协调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刘民义介绍,惠州正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完善“点线面”有机融合的产学研结合体系,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产学研合作带来的效益将凸显,能直接为提高惠州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为加速科技要素向惠州聚集,惠州市正在总结推广服务企业的培训、指导、演练、调研、汇报的“五步工作法”,吸引更多的国家、省科技资源落户惠州。同时主动承接先进地区的技术与产业溢出,在招商引智中,重点引进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团队,加快聚集高新技术和高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