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惠州市工信局获悉,在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广东金力变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惠州企业榜上有名,入选的主导产品分别是高可靠安全开关和微型减速电机。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如果把大项目比作大象、狮子,那么中小企业就像羚羊,奔跑速度快、灵活。既要以战略眼光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也要让“羚羊型”企业铺天盖地,让新动能的、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为主导的企业在惠集聚和涌现,乃至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业,从而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成长、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集聚,新动能不断涌现,惠州正成为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乐园。
企业发力
专注细分市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工信部指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要继续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改善经营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广东金力变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致力于微型精密传动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广泛用于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锁、智能交通、金融设备等相关设备智能动力输出。
该公司未来规划发展建立拥有先进设备的研发中心,建设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引入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为公司战略服务,实现超小模数精密减速器领域技术赶超欧洲、日本。
该公司在未来发展中,预计在共享单车领域占据市场份额60%以上,智能家居领域占据市场份额50%以上。去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34亿元,预计今年营业收入达7亿元,明年营业收入达12亿元。
作为国家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企业,该公司将继续在市工信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人工智能行业万亿级的市场需求逐步壮大成长,未来承担国家技术攻关任务,助力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发展。
政策给力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企业发力,还要政策给力。近年来,惠州市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和举措,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营商环境。
“政府说到做到,这是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难题。”惠州市正牌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正明感触颇深。参加首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后,该公司用地问题有了一张解决“药方”。
在首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中,正牌科电提出了解决企业用地的问题。活动结束后,负责牵头解决问题的市自然资源局立即对企业诉求进行了分析。在了解到企业涉及的土地征收问题需要属地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共同推进解决后,该局召集了惠城区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小金口街道办与企业进行交流,梳理和细化工作思路和举措,明确工作分工及解决时限。此后,正牌科电项目列入企业重点疑难事务推进计划表进行督办。
该公司官网显示,正牌科电成立于1998年,专业设计开发和生产数字编码器、电子开关和高低压连接器等产品,广泛用于汽车电子、鼠标键盘、医疗设备、手机电脑等。此次入选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的主导产品正是高可靠安全开关。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共有国际国内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0多项,国际专利达20多项,研发的多项专利产品被国际500强企业广泛采用。
为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创新转型步伐,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工信局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6月5日,市工信局出台关于惠州市“实体经济十条(修订版)”、“民营经济十条”奖励资金的实施细则。根据《实施细则》,新获评国家级、省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成长”“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品牌称号其中一项的企业,均可申报奖励资金。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惠州市2家企业入选国家首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充分体现了惠州市中小企业优秀的研发创新能力,展现了惠州市“2+1”产业集群旺盛的活力。接下来,市工信局将充分发挥入选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政策引导、搭建服务平台,建立动态企业库,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认定工作,不断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着力推动和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和水平,为惠州市打造“2+1”万亿级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力。
名词解释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发展,是中小企业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增加税收、拉动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
能成功入选的企业必须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和一系列综合评估,需要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独特的创新模式,可持续的企业盈利能力等。以下为专项指标:
1.上年度营收1亿元至4亿元,近两年主营业务收入或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
2.主导产品享有较高知名度,且细分市场占有率全省前3或全国名列前茅。
3.从事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科技人员占比不低于15%,近2年主持或者参与制订至少1项相关业务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