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法治在线│惠州扫黑除恶更注重综合治理

2018-04-11 14:42:38 来源:惠州日报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今日惠州网第43期“法治在线”栏目日前开播,本期节目邀请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余安平律师、王永平律师,围绕“扫黑除恶事关你我他”主题,与广大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004.jpg

余安平、王永平律师,围绕“扫黑除恶事关你我他”主题,为广大网友进行详细解读。本报记者黄大铭 摄

  扫黑除恶打击范围包括违纪违法犯罪多种行为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本次在全国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于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可是,之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打黑除恶”,现在是“扫黑除恶”,仅仅是一字之差,有没有什么深意?

  余安平:打黑除恶行动更多的是由公安机关牵头进行的专项行动,目的在于维护社会治安,或者说更多的是对黑恶现象的治理。这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更多的是注重综合治理,例如如何巩固基层政权,如何将在基层出现的,以及社会生活领域暴露出来的一些黑和恶现象,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所以,打黑除恶更多是治安性运动,而扫黑除恶则是全民性行动,甚至动员多个部门广泛参与,时间持续长,不仅仅是一个扫的过程,也是一个建的过程。

  王永平:扫黑除恶是与反腐败斗争、与基层的“拍蝇”结合起来,不但要深挖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同时也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所以是反腐败斗争的另外一种模式。

  主持人:请两位律师介绍一下,本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打击范围包括哪些行为?

  王永平:扫黑除恶的打击范围包括违纪、违法、犯罪的多种行为,违纪的交由相关部门处理,违法的交由行政执法部门处理,犯罪的会移送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大事不犯小事不断也属扫黑除恶对象

  主持人:具体包括哪些行为?

  王永平:我们前段时间也对老百姓身边的一些容易被滋扰行为,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一个,套路贷、校园贷,也是属于软暴力,隐藏更深地是背后的违法犯罪行为,表现形式跟高利贷有点类似,但实质上是形式上变得合法,却通过专门的讨债公司进行跟踪,因为暴力方式警察马上就介入,采取软暴力方式,天天跟踪你,让你没办法过正常生活。

  主持人:刚刚总结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接下来还有哪些?

  王永平:以前比较多的,我们归结为小打小闹类的,表现得最明确的像开设地下赌档、涉黄、医闹,还包括有些地方出现的工伤“一条龙”服务、欺行霸市。这些行为界定在违法犯罪与合法之间。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把它归纳为合法外衣类的,这种是比较典型的,比如说合法的公司雇佣社会闲散人员通过暴力或者软暴力的方式,参与拆迁、物流、建筑行业,帮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打击充当黑恶势力的基层保护伞,也是这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要一环,就是与基层“拍苍蝇”“灭蚊子”结合起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实通过多年的打黑除恶行动,规模化的黑社会性质犯罪在慢慢减少。通过“拍苍蝇”“灭蚊子”形成长效机制,可以让土壤净化。此外,还包括土壤类、基层政权类,以村霸、乡霸为代表的这一类人,以及一些农村人员操纵基层选举等行为。

  还有一类,就是欺行霸市,比如沙霸、肉霸,他们通过表面形式上的合法行为,实行行业垄断牟取利益。还有插手经济纠纷的讨债公司,包括寻衅滋事,达到一定程度构成犯罪的行为。

  余安平:很多人觉得我大事不犯,小事不断,进不了公安也进不了法院,但是这些人却恶化了基层关系。这一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就全部列出来,即使是达不到标准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行为,但也属于扫黑除恶的对象,对这些人进行打击,同时也对其进行改造。

  市民举报须先保证自身安全

  主持人:通过我们的街头采访可以看出,部分市民还是对自身安全有一定的担心,都强调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举报,对此两位律师怎么看?

  王永平:我简单地讲一下。我认为老百姓在整个举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个疑虑,第一,这个是不是应该举报,是不是黑恶势力。我认为这个可能不需要考虑,你只要不是诬告陷害的行为,不是刻意地让别人捏造事实,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向司法机关和相关部门举报相关情况。构不构成违法犯罪由相关部门进行研判。第二,保护自己这个是正确的,你连自己都不能保护,你怎么保护别人?当然要在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去举报,同时在举报的过程中,如果有证据的话,尽量把证据提交给司法机关或者行政部门,或者纪委监察部门,有证据要尽量搜集证据。

  主持人:普通市民遇到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选择去举报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余安平:还是强调方式方法,正常的方式当然是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至少要使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下才去举报。另外,办案机关应当对这些举报线索,第一要重视,第二就是对举报者要进行保护。本报记者付巨晗


作者:付巨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