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村党群服务中心。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现在的农村建设得越来越美,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都可以跟城市媲美啦。”看着居住了70多年的家乡焕然一新,惠州市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村民陈四财高兴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城西村“两委”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点带面发展。一系列村民急需、贴近民意的民心工程,使得小山村的功能变得如城市般齐全,让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凝聚起了强大的向心力,大家共同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而努力奋斗。
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
城西村位于龙城街道西南面。近日,记者来到城西村,被雨水刷洗过的村子,草木鲜艳亮丽,村道屋舍愈加干净整洁,木质围栏一路排开,宛若花园,整齐布局、风格统一的建筑散发着古朴气韵。
“环境好,空气好,出行方便,住得太舒服了。”今年74岁的陈四财对于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笑脸上写满了幸福。“以前村里环境真是脏乱差,池塘边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散发恶臭,经过‘大动作’,现在可是大变样咯,再也闻不到臭味,也没有蚊虫叮咬。”陈四财亲眼见证了村里一天天蜕变的过程。
“原来坍塌的旧房子拆除后,我们准备在这里建连廊,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做党建宣传,带领村里党员学习党章,掌握有关政策文件,鼓励党员建言献策,为村里寻找好的发展思路。”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指着一片平整后的房屋说。在他看来,村里的华丽变身离不开党建引领的作用。“我们现在会定期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组织生活会,同时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正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城西村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大家拧成一股绳,推动村子向前发展。
带头发动营造氛围,潜移默化强化环保意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城西村积极推进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工作,大力推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拆除旧危房,建起了功能齐全干净整洁的房屋,拆除违规广告和招牌,竖起了仿古风格的标识牌,原来恶臭熏天的露天茅房,变成了干净整洁的现代公厕……
“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村民积极配合很重要,所以一定要让村民潜移默化地形成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陈火生说,他们采取各个村民小组摸底调查、各家各户登记造册,分组进村入户的方式,大力宣传推进全面人居环境整治,按照拆除清单,有序开展村民思想工作。同时通过悬挂横幅标语、派发宣传单张、掌上村务平台发送信息等多种形式的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发动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此外,在日常卫生保洁方面,由村“两委”干部分别带领保洁员,包片逐户、逐处开展农户房前屋后工具摆放、清理生活垃圾和卫生死角。
民心工程积极配合,环境升级促产业发展
一阵雨后,阳光热烈挥洒,城西村里乔灌相间、绿草如茵,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诗意的花园。在苏冚村民小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村里鲜花盛放的一个去处却内有乾坤。“这是苏冚村民小组的污水处理场。”陈火生说。他打开一处井盖,只见井水污浊。视线转向另一处,一条水管排出清澈水流,汇入村中河渠。“全村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排污管输送过来,经过处理池处理后,排到净化池,再结合人工湿地进行净化,污水处理设施外排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一级A标。村里现在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的景象,经过处理的污水还可以直接灌溉农田。”
记者了解到,城西村获得了龙门丝苗米产业园项目建设主体之一、顺喜来水稻专业合作社的支持,村里有限的耕地被集中开发,2000亩高标准农田连片建成,村民标准化种植有机水稻,年收益将大大提升。如今的城西村人,正伴着一路鸟语花香、稻香飘飘,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在乡村振兴路上一路欢歌。
典型事例
村民工匠返乡助力新农村建设
穿行在城西村,粉刷一新的墙体上各式壁画引人瞩目,旧坛破罐内栽种的花花草草看似随意却别出心裁,营造出一处处独特意境。
“村里美化设计和建设都有村民工匠的努力。”陈火生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因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而小有名气,然而,大多数工匠都缺乏专业的职业资格培训及考核。针对这种情况,市住建局扶贫工作组牵头,与龙城街道党工委推动和引导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组建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去年10月,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成立,这是广东省首个村级协会。如今,在协会培养下,城西村100余名建筑工匠通过广东省农村建筑工匠培训考核,组成了“工匠部队”,在“家门口”承接工程。
在城西村近年来开展的村道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危旧房排查和建设村委会大楼等工作中,大至村道的施工,小至村口牌坊一棵树的品种选取,工匠协会的成员都贡献了力量,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景。
对话村支书
乡村旅游发展值得期待
记者: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最难克服的是什么问题?
陈火生:最难的是拆房子的问题。城西村大多是10多户人家连在一起的房子,刚开始往往是一户不肯拆户户不肯拆。为此,村“两委”干部、全体党员发挥带头作用,先拆自家房子,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说服村民,以耐心沟通打动村民,推动工作进入崭新局面。
记者: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意味着拆除旧建筑、建设新景观。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权衡取舍,留住乡愁?
陈火生:一方面,我们按照上级工作部署和要求,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按照拆除清单,该拆的就拆。但是,该保留的也得保留,例如吴屋村有一口老井,我们保留下来了。这是要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记老一辈的生活,要懂得饮水思源。
记者:经过整治,村里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村里未来有什么发展规划?
陈火生:我们正在打造连片绿道,计划将苏冚村、围心村两个自然村连起来,目前正沿着龙平渠建设1.5公里长的绿道,已经装好围栏,不下雨的话计划2个月完工。未来,我们将着重发展绿道游、乡村游,打造民宿、观光园、桃花园等。目前围心村民小组经过改造后的旧房准备出租用作民宿,相信随着城西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持续推进,乡村颜值提升,配套更完善,未来在乡村旅游方面的发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