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建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音乐起,三、二、一,走……”入夏以来,每到夜幕降临时,惠州市龙门县麻榨镇中心村一些村民便直奔文体广场跳起广场舞。“除了跳广场舞,村里还不时组织大家唱K,还有文艺演出,广场经常热闹到晚上10点多。”村民邓国保欣喜地说,随着人居环境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不断推进,环境敞亮了,设施完善了,大伙的文娱活动也多了起来,幸福感获得感大大增强。
在市委宣传部的帮扶下,中心村近年来变化颇大:干净宽敞的村道几乎延伸到家家户户,新建的便民服务楼和文化广场宽阔整洁,村里下水道已经翻修……当前,全村上下正凝心聚力,以打好“绿色、红色、文明创建、新农村建设”四张牌的发展思路,朝着乡村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全力奋进。
◆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6类12项人居环境整治
日前,走进中心村,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一旁的河水潺潺流动,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等工程不断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午后,两位年过半百的阿姨正在树下扇着扇子乘凉。偶遇记者,她们热情地打起了招呼,主动说起村里的变化。“瞧瞧,我们这里多整洁敞亮,拆除了危旧房、废弃猪牛圈,原先一发洪水就‘罢工’的大桥也重建了,还建了公厕、文体广场。”李阿姨自豪地说。
“这里曾经是一片竹林。”在中心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前,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水华告诉记者,该村属省级贫困村,人居环境整治前期资金压力大、群众工作棘手,驻村工作组联合村委会顶住压力、攻坚克难,驻村干部、村干部等积极入户家访,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全力做好“三清三拆三整治”,扎实推进6类12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全力改善贫困村落后面貌。
“为了提高村民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近两年来,我们推进安全饮水水源工程建设,自来水全部安装入户,全村统一供水。此外,便民服务大厅、鳌溪革命历史纪念室、文体广场和幸福安居工程、老人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也全部按计划完工投入使用。”徐水华介绍。
◆精准脱贫
去年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摘帽
在村文化广场旁,有一个特别温暖的地方,这里是孤寡老人的家。
“村里有一些五保户,他们无儿无女,靠低保度日,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每逢刮风下雨,我们就提心吊胆。”市委宣传部驻中心村“第一书记”吴安军说。为此,村里请人打地基、建筑、装修,建成了养老院——“安养之家”。
“‘安养之家’设有8个独立套间和一间老人活动室,每个独立套间面积25平方米,精装修并配有家具和家电,村里的孤寡贫困户通过申请即可免费入住。”吴安军介绍。
孤寡老人张汝高是首批入住的老人之一,63岁的他无依无靠,曾蜗居在100多年的旧屋里,靠村民帮扶度日。“以前的房子一到雨天就漏水,一到台风天就可能要转移。”张汝高说,“政府给我们建了新房子,有电视、空调、冰箱,每个月还有1120元补助,现在是吃住不用愁。都是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才有今天的好日子。”
“扶贫路上不漏一户,不掉一人!”吴安军说,两年来,该村积极推动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危房改造,并于2017年12月实现全部竣工并验收,补助资金足额到位,去年协助33人领取了教育补助。与此同时,2018年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摘帽,并在产业扶贫、资产扶贫、就业扶贫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发力。
◆产业振兴
打造特色产业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这一定要和老百姓同商量、共合计,把规则做好、把项目选好。”“加紧动起来,让群众看到希望,让群众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日前,村“两委”会议室很是热闹,吴安军正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如何挖掘村里现有资源,引入新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大家激烈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前期推进,村里的环境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现在我们把重点工作转向产业谋划发展上。”吴安军告诉记者,中心村有优质的红色资源、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还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县道223线沿途景色优美,是“广州-惠州”网红自驾游路线。“要用好手上的‘红色牌’和‘绿色牌’,打造‘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吸收妇女、大龄村民和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助力乡村振兴。”吴安军踌躇满志。
“蓝图已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按照计划,今年年底中心村将基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基本建成美丽宜居村。”吴安军说,到2020年底,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到2021年底,乡村振兴成效显著,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典型事例
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乡村振兴,文化要先行。日前,中心村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及义诊活动,传播文明、引领风尚,营造文明、有礼、有序的生活环境,同时增强全民健康保健意识。
在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宣讲一线行讲师苏广林以《农村发展步步春》为题,以深入浅出的语言、接地气的内容,为村民讲解新时代农村发展方向等内容,现场掌声不断。
吴安军介绍,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公共服务场所、红色遗址、文化祠堂和古村落等资源,借助融媒体建设成果,以“好听、好看、好玩、好处”为目标,开展经常性、面对面、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确保文明实践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目前,中心村已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文艺志愿服务队。接下来,将因地制宜,以各种活动作为主要抓手,通过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活动,把村民凝聚起来,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中心村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吴安军表示。
据悉,惠州市计划以中心村为试点,在全市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对话第一书记
乡村旅游助力产业兴旺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中心村将如何强化重点产业培育?
吴安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一村一品”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思路,我们将培育1~2个支柱性种养项目,引入集种养、加工、体验、养生等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项目,增加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打造以鳌溪教学点为支撑的耕读拓展实践基地,开展拓展活动;利用优质的红色资源、保存完好的人文古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产业。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实施有何计划?
吴安军:突出人居环境整治,并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为产业发展等新农村各项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抓好标准化卫生站建设,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确保达标率100%;突出抓好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和美化,持续改善村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