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市龙门县8个村7000亩农田告别灌溉难

2015-02-01 17:21:59 来源:惠州日报

  2015年1月31日,记者获悉,惠州市龙门县地派镇获国家投资840万元,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镇7000亩稻田即将告别灌溉难的困扰。

  全镇7000亩农田纳入改造,定于春耕前完工

  当前惠州市天气晴好,农村也处于冬季农闲阶段,正是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好时节。昨日上午,记者在地派镇地派村看到,一群工人正在田间忙着修建灌渠。有的挖槽,有的砌砖,有的涂水泥,崭新的三面光灌渠在他们脚下不断延伸。

  这是地派镇高标准农田改造施工的一个场景。据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由国家专项资金投入840万元,覆盖稻田7000亩,惠及8个村庄近1.3万人口。主要是对水渠、陂头、机耕路、堤坝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改善农田的灌溉、防洪与耕作条件。“我们已进场开工一个多月了,农田施工只能利用冬季这一段时间。为不耽误春耕,我们分成几支队伍多点同时开工,至目前已做了将近一半。”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说。

  解决排涝与灌溉难题,村民打算重新耕种抛荒地

  地派村的水渠还在修建,而相邻的大坑村,崭新的三面光水泥灌渠和机耕路已在田间蜿蜒而过了。“有了这种水泥渠,以后就不用再争水灌田了。”看着地头新修好的灌渠,村民老刘开心地说。

  老刘提到的争水事件,是大坑村村干部刘志坚之前的一块心病。原来,地派镇处于龙门县北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地的农田多为山谷和丘陵地形,灌溉主要靠山塘和山溪水。过去引水全是土渠,容易长杂草和崩塌堵塞,灌溉与排涝一直是个大问题。

  灌渠没修好,干旱时水流不过来,大雨时水排不出去,为了这个事情,几乎每年都有人争吵甚至动手。村干部努力劝解,也只能暂时平息纷争,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农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耕作条件变好了,村民们对土地也变得更加重视和珍惜了。“我有五分地以前由于用水不方便,弃耕没管好几年了。这次打算重新种起来,浪费了可惜!”地派村村民老邹说。


作者:罗孝宗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