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那年头,惠州交通运输95%靠东江

2009-07-23 12:42:56 来源:惠州日报

23.jpg

  位于东江与西枝江交汇处的惠州客运码头。

  24.jpg

  停泊在东江市区段的船只。本组图 本报记者巴 山 摄(资料图片)

  ■1954年关键词 造船航运

  核心提要

  东江曾是惠州最重要的交通要道,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东江运输量占当时惠州交通运输量的95%,大量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和旅客通过东江运抵沿岸各地。发达的航运造就了红火的造船业。东江航运的衰落也将惠州造船业推向低谷。市船舶修造厂经历了惠州造船业盛极而衰的全过程,其前身是成立于1954年的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

  2007年,有着50多年历史的市船舶修造厂宣告退市,曾经的辉煌定格在历史的边框里。至今仍留守在冷清办公楼的老职工黄仕嘉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热闹与喧嚣。

  口述历史

  讲述人——— 黄仕嘉:1950年生,惠州人。1970年进入市船舶修造厂 (当时叫惠阳船舶保养厂),后为该厂办公室主任。

  船厂公私合营后制造带发动机的木船

  惠州市船舶修造厂是惠州历史最久的国营船舶修造厂,见证了惠州造船、航运业的兴衰。

  我们厂的前身是1954年4月,由工人造船合作社与古宽记、余合记等6间造船小作坊合并在水门路成立的公私合营惠州造船厂,1958年改为地方国营惠州造船厂。据我们厂的老工人、今年80岁的苏添回忆,公私合营后,船厂制造带发动机的木船,发动机烧煤,所以又叫“火船”。1960年以前,东江航运局管辖的船都编号为 “粤河XXXX”号,有近2000艘。

  当时惠州两江有25个货运码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江航运进入兴旺期,有的一艘拖轮可以拖着十几条运输船航行,拖轮的名称叫“上游”。这些船航行于广州与老隆之间,从广州运百货、钢筋、水泥、柴油、汽油等物资到东莞、惠州、河源、龙川。

  1957年起,东江干流开设6条航线,如惠州到广州、惠州到石龙、惠州到河源等。在公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去广州主要靠坐船,16时开船,第二天2时到,可以在船上睡到天亮再下船。我现在也记不起一张船票多少钱了,因为船厂的职工坐船都不用买票的。

  那时惠州的东江、西枝江有25个货运码头,现在东新桥到下埔一带都有好几个货运码头,客运码头就在现在合江楼旁边。加上江边的造船厂,当时惠州两江非常热闹。

  1971年建成第一艘水泥钢网结构客轮

  1971年我们厂 (当时叫惠阳船舶保养厂)建造了东江第一艘水泥钢网结构客运船 “红星”188号轮,客位202个,载货量2吨,120匹马力。1972年建造了“红星”189号轮,客位218个,载货量1吨,240匹马力,为当时东江上最大客运轮船。这两艘船都是航行于惠州与广州之间的。后来又造了钢质船 “团结”、“胜利”系列,有100多艘。听听这些名字,都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团结”、“胜利”主要用于货运,如从老隆运铁矿石到广州,又从广州运煤、汽油等生产资料上来。

  造船厂单木工就有近百人

  你们现在看到的破旧厂房空荡荡的,而当年每天却都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我们厂除了造船,还是博罗往来河源这一带船只的定点修理厂。最兴旺的时候厂里有400多人,单是拿斧头的木工就有近100人。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惠州的公路运输业越来越发达,内河航运日渐衰落,造船厂的生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90年代,我们造了10艘海船。虽然如此,船厂最终还是退市了。我想,随着惠州海港的发展,惠州的船舶修造业也许会在沿海发展起来的。

  家国春秋

  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惠州水上交通非常繁忙,往来船只很多。1949年10月惠州解放时,东江上有木帆船875艘,客货轮70艘。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州有8间造船厂,大部分设在西枝江大桥至东新桥沿江一带。因本地船只不够,广西藤县、容县一批民船于20世纪60年代来惠州参与东江运输。

  1955年~1983年,惠州东江客运量每年以40%~80%幅度递增。80年代中期起,陆路交通建设不断完善,惠州水路运输量大幅滑落。1998年~2000年,东江各线定期客运先后停航。1982年末,惠阳航运局实现客运量278万人次,而2000年客运量只有2万人次,国有或集体企业的船舶货运日渐衰落,造船厂纷纷退市。

  与内河航运衰微形成对比的是,当前惠州的现代化海港建设如火如荼,港口物流业发展势头强劲。惠州的水上运输业将在海上续写另一段辉煌。 


作者:李郁英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