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第八届深圳文博会上,惠州市演员展示电影《浴血东征》人物造型。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董智媛通讯员王滨旭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岭南名郡”之称,历来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2000多年的文明传承史,赋予了惠州浓郁的文化气息。深厚文化积淀同时也成为助推惠州文化发展的优质土壤。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文化特色
惠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活动,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表明,惠州市共有各类文物点1000多处,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城址、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建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
2000多年来,先后有400多位历史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包括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中国古代艺术家、化学家、将道家学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苏轼等等。近代惠州更是涌现了邓演达、廖仲恺、叶挺等革命先驱,以及中国现代音乐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辅叔等文化名人。
与此同时,惠州地处广东的广州、潮州、客家地区等三大方言区的结合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惠州文化形成了一种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特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惠州逐渐形成了既受粤、潮、客三大地方文化影响,又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民俗文化,拥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惠州市共调查资源线索182个,其中实地调查采集整理重点项目66项,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一批珍贵的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保护名录。特别是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挖掘地域民俗文化资源,致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惠州客家山歌、龙门农民画、小金口麒麟舞、惠东渔歌等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品牌已成为惠州的一张张新名片。
去年5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提出2014年争取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在申报过程中,惠州市以旧城保护为基础、以历史街区为纽带、以历史文物为重点,形成点、线、面的保护体系,深入保护和挖掘惠州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未来的气魄,扎实推进文化惠州建设。将文化建设写入党代会报告,与经济、社会建设统一部署、落实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在文化产业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探索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工业、文化与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文化产业发展更有活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稳妥推进,惠州市文化生产力被深度激活。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规划先导,加强引导扶持,相继出台《惠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惠州市委、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惠州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文件,助推惠州市文化产业朝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惠州市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了土地、规划建设、投融资、税收等七个方面的扶持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政策保障。尤其是在市财政资金紧张的状况下,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联合争取,惠州市于2010年斥资500万元设立 “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当年,全市共有23个项目获得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有效带动了30多亿元资金投资文化产业,让惠州市首次尝到了“小资金”撬动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甜头。从2011年起,惠州市将专项资金增加到1000万元,显示了惠州市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
不仅如此,惠州市还通过参展深圳文博会,将惠州的特色文化产业介绍出去,将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引进来。从2010年到2012年,惠州市连续三年以城市组团的形式参展深圳文博会,向世界各地的参会客商介绍惠州文化产业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和文化产业重点投融资项目情况。
形成以文化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
《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经过多年的发展,惠州市已经形成以文化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的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尤其是惠州市印刷复制、新闻传媒等传统文化产业稳定增长,创意设计、数字影音、文化会展等新兴行业依托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发展迅猛,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其中,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全市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印刷复制、文化休闲、文化产品制造以及创意设计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的行业,惠阳区、仲恺高新区形成了一定产业内容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区。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惠城区的创意产业、文化艺术服务等行业集聚较为明显,惠阳区、仲恺高新区的文化创意及产品设计制造产业较为集聚,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文化旅游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不仅如此,惠州市积极引导企业将科技、文化基因导入传统制造业,提升惠州市电子信息、服装制鞋等行业的科技含量和文化附加值,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目前,惠州市年产值超2亿元的文化制造企业有20多家,拥有TCL、德赛、华阳、九联科技等一批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
未来重点发展新闻媒体业等6个重点产业
根据 《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十二五”期间,惠州市将实施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文化与生态的融合、文化与城建的融合、文化与民生的融合等“六个融合”战略,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抓好“六个一批”,即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带,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一批文化产业专业镇,发展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擦亮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惠州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时期期末翻一番,把惠州建设成为广东乃至粤港澳地区特色鲜明、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新兴区。
《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透露,惠州市将重点发展新闻媒体业、出版复制业、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业、文化会展业等6大重点产业,涉及2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其中,将重点建设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重点推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依托全媒体产业基地平台,形成同类企业和关联产业高度集聚、产业发展集中、具有孵化产业内容功能的高水平文化产业基地,推进数字新闻出版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全媒体生产、全介质传播、全方位运营,全力打造资产超10亿元的重点传媒集团。在文化产品制造业方面,将培育和推进液晶平板显示器、数字家庭影院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支持TCL电视、德赛视听、华阳多媒体、九联科技等重点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