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惠阳地区:办实业打基础实现经济华丽转身

2009-08-31 14:48:00 来源:惠州日报


29.jpg

繁忙的TCL集团生产线。 

 30.jpg 

紧张有序的德赛集团生产线。 本组图 本报记者王剑桥 摄

  ■1984年关键词 办实业打基础

  核心提要

  上世纪80年代初,惠州只有“五小”工业。1984年,惠阳地委提出“办实业,打基础”的发展思路,时任地委书记的邓华轩提出全地区乡镇企业要“掉屁股,抓工业”。一时间,地区直属机关干部“下海”热情高涨,数十家公司挂牌成立。后来经委统一规划,建好集中连片厂房,着重引进海外大企业集团的“三资”企业,一批国际级水准的大型高新项目入驻惠阳地区,对增强全地区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原惠阳地委副秘书长钟逸人,给我们讲述了惠州由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历程。

  主办单位

  市直属机关工委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市机关文化协会

  协办单位

  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

  口述历史

  口述人——— 钟逸人,市房地产业协会顾问。历任惠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惠州报社社长、总编,市文联主席。

  乡镇企业要“掉屁股,抓工业”

  “办实业,打基础”这一口号的提出,是惠阳地区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由纯粹抓农业向统揽经济全局过渡,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以工补农机制,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在推广农业多种经营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实现农村工业化和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流通,以二、三产业来拉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当时正好碰上香港地区和日本、韩国等地产业升级,大量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业务向内地转移,东莞以地缘优势获此先机,坐上改革开放头一趟班车,农村普遍办起“三来一补”企业,实现以工补农带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1984年7月,全地区乡镇企业会议在博罗长宁镇召开,时任地委书记的邓华轩提出全地区乡镇企业要“掉屁股,抓工业”,地直机关要“办实业,打基础”。

  “下海”经商干部可保留编制职务

  当时,在邓华轩等地委、行署领导看来,地直机关“办实业,打基础”这步棋非走不可,已经没有犹豫和后退的余地。行署这一机构的设置,顾名思义不过是省政府的派出单位,经费由省政府拨给,每年下拨200多万元,包括地委行署人员的人头工资及办公费用开支在内。作为全省最大的地区之一,200万元不过是杯水车薪,用起来捉襟见肘,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要想改变现状,惟一的办法就是地区这一级下决心办自己的实业,打好地直机关的经济基础。

  为办好实业,地委、行署制定了许多机关干部“下海”的优惠政策,比如“下海”经商办厂的干部可以保留编制和职务,新组建的经济实体可视规模大小享受科、处级待遇,并且行政隶属和经济关系暂归原单位和主管部门统管,税费各方面给予相应照顾。一时间,地直机关干部“下海”热情高涨,数十家公司挂牌成立。这中间,有抓住产业转移机遇筹资办厂的,也有通过不正规手段获得启动资金后走向正规经营的,还有以公家名义走私倒卖被抓而昙花一现从此一蹶不振的,但绝大多数是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引入外资办实业,开始艰苦原始积累的创业过程。

  东莞“三来一补”模式获肯定

  在整个办实业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区这一级经历了发展思路的激烈碰撞。大家在对通过外向型经济发展实业的思路上并没有什么分歧,但具体走什么路子争论很大。

  一种较普遍的想法是,应该走东莞发展“三来一补”的路子。东莞作为当时全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最快的县市,最初是通过养猪种果和农业改制发展多种经营,来带动农业发展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后来发现靠改变农业内部经营方式,难以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于是利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日本产业升级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行以来料加工为主的“三来一补”模式,从而实现以工业反哺农业进而推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东莞的经验就摆在面前,有章可循,有经验可供借鉴,效果立竿见影。

  以占15%股份同知名国际级公司合作

  邓华轩和当时主管经委工作的行署副专员林树森认为,可以鼓励县市和乡镇搞“三来一补”,但作为地直一级办的实业,必须从长计议考虑将来惠阳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他们说服大多数地区领导班子成员,决定在经委名义下统一规划,建好集中连片厂房,着重引进海外大企业集团的 “三资”企业。“三资”企业的引进要在税收、地皮、营销等方面让利,从眼前看是吃亏不少,但从长远看,一批国际级水准的大型高新项目入驻惠阳地区,对增强全区经济发展实力和后劲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邓华轩、林树森强调说,惠阳地区由于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已经错过改革开放的头一趟车,没有喝上“头啖汤”,如今赶搭第二趟车,起步虽迟,但起点一定要高。

  应该说,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的,对惠阳地区特别是现在惠州的经济腾飞,发挥了十分重大的基础性作用。惠阳地区经委在古塘坳建了一大批高规格的标准厂房,以地区占15%股份同知名国际级公司合作,后来又扩展到仲恺、陈江,这就是后来惠州仲恺高新区的雏形。可以这么说,没有当时地委走好的这步棋,就没有现在的电子工业和数码产业,也就难以有今天惠州气势如虹的跨越式发展。

  家国春秋

  1983年冬和1984年夏,惠阳地委分别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级干部会议和地县两级干部会议。会议提出要 “松绑冲关卡”,大力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以引进“三资”企业为重点,着力建立和发展外向型工业体系,以“办实业,打基础”为突破口,打开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惠州已初步形成石化数码两大支柱产业和特色农业、汽车零部件业、水泥建材业、服装制鞋业、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等 “2+6”产业体系,TCL、德赛、华阳、侨兴和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等大企业、大项目,抗御风险能力强,惠州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为惠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晓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