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地改市前后酝酿发展大工业

2009-09-03 15:08:34 来源:惠州日报

0011.jpg

  图①:1988年,博罗县观音阁糖厂饮料分厂利用糖厂有利条件生产的新型饮料“天然鲜蔗汁”,畅销各地。图为当时该厂生产车间一角。 本报资料图片

 0022.jpg

  图②:上世纪八十年代,惠阳县华侨商品供应公司与香港利成贸易公司合资在淡水镇办起了华威塑胶丝花厂,生产20多种花色品种的塑料、丝绸花,产品全部销往西欧等地。这是1988年该厂压模车间一角。 本报资料图片

 0033.jpg 

  图③:中海壳牌石化联合工厂全景。本报记者巴 山 摄

  ■1988年关键词 撤地改市

  核心提要

  198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惠阳地区,将惠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惠州市惠城区,将原惠阳地区的惠阳、博罗、惠东3个县和广州市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同年3月1日,惠州市委、市政府挂牌,开始正式办公,翻开了惠州发展的新篇章。

  设地级市后,市领导班子提出以大亚湾和深水港开发为龙头,引进中海壳牌石化等大项目,带动惠州经济的大发展。如今,中海壳牌项目给惠州带来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下游项目。大亚湾石化区已成为“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炼油、乙烯及其中下游产业链已初步成型,具备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惠州设地级市后首任市委书记邓华轩日前接受记者采访,畅谈惠州撤地设市后的发展岁月。

  主办单位

  市直属机关工委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

  市机关文化协会

  协办单位

  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

  口述历史

  讲述人——— 邓华轩,1983年任中共惠阳地委书记,1988年惠州设地级市后担任惠州市第一任市委书记至1989年。

  1988年惠州市总人口为214.8万

  1988年惠阳地区一分为四,成立四个地级市。惠州市管辖惠城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等一区四县,共有83个镇(乡),面积111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4.8万。

  当时惠州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8亿元。这些数据同地改市20年后的各个地级市比相距甚远,但同改革开放之初只有“五小”工业、“炒来不够一碟”的惠阳地区相比,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进步,是坚持“办实业,打基础”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更重要的是经过“办实业,打基础”的磨炼,为地改市后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一大批善谋划、懂经营、有理想、有大志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推动惠州快速发展的栋梁。

  当时认识到要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大工业

  当时地委、行署领导对地改市临界点的1988年经济发展成果并不十分看好,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成了领导班子成员心头之痛,对我来说,则总有一种抬头望见满天星斗但缺一轮明月的感觉。于是,我们还在不停歇地谋划,不知疲倦地进取,为地改市的惠州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谋划,我们一致认为,惠阳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技术上台阶、规模上台阶。我们提出构建支柱产业的思路来布局工业构架:一是发展以惠州地区为中心、以电子业为主的经济产业区,二是发展以大亚湾沿海为中心的重化经济产业区。当时惠州的工业逐渐形成气候,电子工业初具规模,但在工业项目上,我们不满足“满天星斗”,而是要充分利用沿海可建深水港的地缘优势发展大工业。

  大亚湾天然航道可建10万吨级深水良港

  1987年,时任惠州市(现惠城区)市委书记的庄礼祥提出搞一个年产60万吨的炼油厂,并请茂名石化工程师黄成和做技术支持。当时,我们得知壳牌要在中国建石化大项目,并且选址初定在东莞沙角。在我调至惠阳后的第二年即1982年春,省里就组织了一个海岸带自然资源考察活动,实际上是做一个如何发展海洋经济的研究课题。一批专家和地方官员对大鹏湾、大亚湾、红海湾等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活动中,我与专家交流,向专家学习,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惠州的区位优势,清晰地认识到惠州极具发展大工业的潜力。

  当我知道壳牌项目时,心里明白要建那么大的石化项目,至少需要建10万吨级的码头和拥有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没有深水港是不行的。然而珠江口只能建3万吨级的码头,更无法提供数十平方公里的土地给石化项目使用,况且那里人口稠密,污染问题无法处理。我们看到了大亚湾有天然航道,并可建10万吨级深水良港,还能提供充足的工业用地优势。

  描绘惠州建设石化新城的宏伟蓝图

  毋庸置疑,专家考察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地委、行署很快作出部署,决定以大亚湾和深水港开发为龙头,引进壳牌石化等大项目,带动惠州经济大发展。时任行署副专员的林树森提出,现代经济的发展都是由建立沿海工业带所带动,如日本东京湾的临海工业带的建立,对日本战后的经济恢复和腾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也提出,以大亚湾为龙头,就意味着我们要把惠州从沿江城市发展为沿海城市,要把主要精力转到抓港口开发和加速引进大项目上来。这一决策,为后来地改市后惠州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沿江城市向沿海港口工业城市的跨越,进而成为广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石化新城,描绘了宏伟壮观的发展蓝图。

  作出决定后,我们赶紧成立专门班子,划拨50万元,对大亚湾的航道、水文、气象、地质和地面附着物等情况进行了科学而周密的勘察,形成了100多万字的项目资料,然后与中海壳牌接洽,积极争取该项目落户惠州。

  专家考察拍板中海壳牌选址大亚湾

  1988年夏天,中海油公司与壳牌专家到大亚湾实地考察,对我们提供的选址非常满意,现场当即拍板:“就是这里了!”该项目1988年秋立项,国家计委很快就批准了。经过12年的风雨历程,该项目在2000年10月落户惠州,奠定了惠州成为工业强市的基础,从而实现了我们当初 “开发大亚湾,建设重化工业”基地的构想。现在中海壳牌已经投产并产生巨大效益,由此带动了整个大亚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对加快惠州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家国春秋

  据 《惠州市志》记载,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1987年12月19日 《关于调整我省部分行政区划实行市领导体制的请示》:同意撤销惠阳地区,将惠州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惠州市惠城区,将原惠阳地区的惠阳、博罗、惠东3个县和广州市的龙门县划归惠州市管辖。广东省政府于1月16日转发了这一批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惠州市2008年完成GDP1290亿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8亿元,全市国税收入221.2亿元、地税收入69亿元。经济总量和财税收入总量双双实现历史性跨越。


作者:黄晓娜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