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项目塔罐林立。 图②: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起步区建设现场。 图③:中海壳牌聚醚多元醇(POD)装置。 图④:恒力(惠州)PTA项目正加紧建设。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一期项目在大亚湾畔奠基,宣告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吹响惠州向世界石化产业进军的号角。
近20年间,依托中海壳牌和中海油惠州炼化两大龙头项目,全球知名中下游石化企业纷至沓来。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助推器”,推动着大亚湾石化区实现飞跃发展。
从园区到企业,从实验室到项目工地,民记走读团目不暇接,在激情澎湃的历史与生机盎然的现实中,聆听惠州石化产业快马加鞭、追赶世界一流的脚步声。
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综合实力已连续8年位居中国化工园区前列。
未来已来。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历史征程的新起点,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抢抓时代机遇,积极融入“双区”建设,以逐鹿世界的雄心,继续弘扬大项目精神,锚定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奋进。
壳牌效应
全球知名化工企业 纷纷落户大亚湾石化区
早在南海石化项目框架协议签定后,惠州就谋划建设一个具有世界级水平、产业功能配套齐全的石化区。而自中海壳牌一期项目动工,巨大的“壳牌效应”就开始逐步显露,全球知名中下游石化企业及配套项目纷纷尾随而至,进驻大亚湾石化区,呈现出“起步晚,但发展起点较高,发展步伐较快”的特点。
“20年前,大亚湾石化区还是中国南海湾畔一个小村庄,而今日的大亚湾畔,明媚的阳光闪耀,巨大的塔罐林立,崭新的装置高耸,一个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已初具雏形。”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唐凤灵回忆自己当初的选择仍十分感慨。她说,2004年她从深圳来到大亚湾时,没想到一个海边渔村竟然落户了一个世界级规模的石化联合工厂。“中海壳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井然有序的建设工地、热情高涨的中外建设者,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最终选择加入中海壳牌。”
2006年初,中海壳牌一期项目投产,这个引进了13项世界领先技术(含壳牌专有技术)、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模式进行设计、施工和运营的企业,实现了优质运营和安全绿色发展。2018年4月,中海壳牌二期项目投产。至此,中海壳牌乙烯总产能翻番,增加至220万吨/年,成为目前中国在运行的最大单体乙烯生产工厂,也宣告大亚湾石化区一跃成为国内炼化一体化规模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
近20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制定“招商图谱”,抬高门槛,精准招商,打造“优等生俱乐部”,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荷兰、瑞士、德国、日本等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知名化工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壳牌、巴斯夫、科莱恩、三菱化学、LG化学等一批世界知名化工企业进驻。
去年4月22日,在全球被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之际,中国国家重大外资项目、总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云开工”。去年5月17日,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在广州、北京、荷兰海牙三地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云签约”仪式。
不到一个月时间里,两大世界级项目落户大亚湾石化区,高高树起了世界资本突围疫情投资中国的“风向标”,造就了外资抢滩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现象”,也让惠州市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级产业集群、大亚湾石化区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的目标更进一步。
截至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落户项目96宗,总投资2409亿元,其中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先企业投资占比近90%;园区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46宗。去年园区实现产值1343.4亿元。
强链补链
以龙头牵引全链补强、优化 引进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项目
从中海壳牌掀开大亚湾石化区开发建设的序章,再到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中海壳牌三期落户,大亚湾一直坚守园区规模化、产业集群化、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产品高端化的发展理念。
其中,惠州完善大亚湾石化产业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于2019年4月获省发改委、工信厅联文批复,规划总面积由27.8平方公里调整为31平方公里。产业方向是“一核心、三集群”,即发展壮大大炼油大乙烯“核心”,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深加工产业集群、高端化学品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石化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三集群”。目前大亚湾石化园区已开发面积约21平方公里,已实现炼油2200万吨/年、乙烯22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炼化一体化规模全国第一。
今年1月7日,新年伊始,计划总投资150亿元的恒力(惠州)PTA项目在大亚湾石化区动工,吹响惠州新年大项目开工、“十四五”开局冲锋号。
如果说,2001年“十五”开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标注了惠州石化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时刻;20年后的“十四五”开局,恒力(惠州)PTA项目在同一个园区内开工,宣告了惠州石化产业全链发展的新纪元。目前,大亚湾石化区已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优势产业链,并通过“隔墙供应”“就地消化”方式不断延伸中下游产业链,实现了效益最大化,目前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高达95%。
6月1日,民记走读团来到大亚湾石化区恒力(惠州)PTA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今年1月还是一片空旷平整的工地上,已建起数个装置框架及厂房主体结构,项目主体装置基础已初见雏形,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
“恒力石化选择来到大亚湾,就是因为要紧紧抓住‘双区’建设机遇,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动力。”恒力石化(惠州)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琪介绍,目前公司上下正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主装置区的土建工程已完成近30%,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完成大部分施工,设备安装基本完成;明年第二季度,项目将正式建成投产。
PTA产业生产的聚酯切片是连接石化产品和多个行业产品的一个重要中间产品。恒力(惠州)PTA项目将有利于补齐惠州乃至广东石化中下游产业链短板,全面提升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惠州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继续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充分利用炼油、乙烯核心大项目“链主”带动作用,以龙头牵引全链补强、优化,大力引进高端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中下游项目,形成上下游互补态势,实现“隔墙供应”。
在今年1~4月动工竣工投产的产业项目中,石化中下游及配套项目有14宗。其中,恒力PTA项目是打通“炼油-芳烃-PTA-PET-化纤-纺织”全产业链的关键一环;中海壳牌SMPO/POD、乐金2.5期、巴斯夫扩建、忠信苯酚丙酮、仁信聚苯乙烯二三期等项目将进一步壮大碳三、碳四及芳烃的产业规模;宇新顺酐、丁酮及溶剂油、宙邦三期等项目将填补碳二、碳四产业链相关产品的空白……
而在直线距离仅10公里之外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该产业园以大亚湾石化基地原料为依托,“隔墙供应”发展先进新材料、高端电子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与惠州大亚湾石化区形成上下游互补的石化新材料产业链,最终打造成为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新材料科技创新基地。
6月4日,民记走读团在该产业园施工现场看到,大型打桩机、吊车、挖掘机等设备正在紧张施工中。而在2019年7月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进驻现场办公之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
“今年将启动建设一批道路、场平及公共设施项目,启动与大亚湾石化区的连接通道管道工程。”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总工室主任张陆讯介绍,去年,惠州市制订了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基础设施项目2021~2023建设实施方案,起步区化二路(一期)、化三路(一期)将于今年7月建成通车,科创中心(一期)10月交付使用。
目前,该产业园招商引资与项目落户工作也在顺利推进,已与90多家企业开展洽谈,储备33宗项目,总投资约680亿元。其中,首宗产业项目宇新轻烃综合利用项目正进行6万吨/年PBAT先行装置施工,计划2022年1季度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安全环保
已建成2.33平方公里环石化区绿化隔离带
自中海壳牌一期项目落户,“环保、安全”就被视为石化区招商发展的门槛。多年来,大亚湾石化区始终坚持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对标世界一流石化园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仓储物流、管廊蒸汽、光缆通信、环保、应急和消防等公共工程配套体系,并引进知名企业提供服务。
2012年,大亚湾石化区开始实行封闭式管理。2014年,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
6月1日上午,民记走读团在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看到,72米高喷消防车、防化洗消车、油气管道多功能抢险救援车、重型泡沫消防车、消防机器人等装备整齐地停放在仓库内,各类救援硬件齐全,设施先进。
基地负责人、惠州大亚湾石化应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京祥介绍,七年来,惠州基地先后与40多家危化企业及周边单位签订应急救援服务协议,并为园区30多家企业提供预防性检查、应急培训、应急演练等应急服务,走出了一条与市场接轨、与安全应急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发展新路子,有效防范和化解了园区各类安全隐患,降低了事故风险,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惠州队自2014年组建以来,成功有效处置危险化学品等142起应急救援任务。
夏日晴空,民记走读团走进大亚湾石化区,天空湛蓝、白云朵朵。宽敞笔直的石化大道边,高大的铁塔、油罐井然有序,道路边、厂区里,随处可见红花绿树。
据了解,目前,园区已建成2.33平方公里环石化区绿化隔离带。建成广东省首座空气特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全天候监测40多种石化特征污染物,委托第三方开展VOCs排查整治。2017年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全省唯一)。今年1~5月,大亚湾开发区空气质量在七个县(区)中排名第二。
政产学研
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在大亚湾科创园研发孵化楼A栋六楼,惠州清水湾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惠州清水湾公司”)实验室里,一张桌子上10多个测试玻璃器皿内盛放着培养液,工作人员正提取液体进行分析;三个盛放不同生物材料的鱼缸内,不同水体清澈度让产品优劣一目了然……
惠州清水湾公司是大亚湾区科创园孵化企业,专注环境可持续功能材料研发。2016年8月,该公司作为创新创业一类团队入驻大亚湾科创园。历经4年研发,该公司拥有核心专利的增氧缓释材料和微生物沉底缓释材料两种原创性新型缓释材料先后“问世”。
“我们的产品主要用于生活污水和富养化及黑臭水体生态修复上。”惠州清水湾公司运营总监肖前微介绍,该产品目前除了在广东有应用场景外,还在全国其他五六个省有项目在做。这几年间企业能埋头苦干、一心研发,得益于惠州市各级科技和人才部门、区科创中心的支持和长期的孵化培育。
当中海壳牌一期项目、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相继投产后,石化产业逐渐成为惠州的新兴支柱产业,业界有识之士已意识到,大亚湾石化区存在着“油头大、化尾小”的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品高端化、精细化成为大亚湾石化区的发展共识。近年来,大亚湾开发区以大亚湾科创园创新服务功能区为核心,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聚集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
2010年大亚湾科创园启动建设,2016年12月获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引进的精细化工企业占比75%左右。”大亚湾区科创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黄伟生介绍,目前大亚湾区已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3家。大亚湾科创园国家级孵化器先后引进优质企业150多家,毕业企业70多家,其中18家企业获认定高新企业,推动1家科技企业在新三板上市。
大亚湾科创园以服务石化产业为主,并与高校院所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合建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目前,已进驻该科创园的高校研发机构有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惠州产学研基地、惠州学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等。去年,市政府、大亚湾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惠州市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已入驻大亚湾科创园,正在推动科研用房装修改造工作。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大惠院”)是最早进驻大亚湾科创园的高校研发机构,成立于2011年5月。
6月2日上午,民记走读团来到中大惠院办公区看到,实验室内数名科研人员在有序忙碌,整个研究院内非常安静。中大惠院执行院长吴海波介绍,当天,多名科研人员都到企业一线去开展工作了,这已是他们的常态。
据介绍,中大惠院功能定位是聚焦应用研究及成果转化,是我省认定的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同时也是专业服务石化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十年来,该院对接或服务企业超过500家,共建工程中心22家。在高新技术研发方面,至去年底,申请专利168件,获授权80件,开发工艺包30项。去年,纪红兵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的仿生催化氧化项目成果以1500万元转让到企业,已打通300吨/年的中试工艺,正设计和搭建国内产能领先的己内酯原始创新工艺。
吴海波称,“十四五”期间,中大惠院将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发展要求,重点突破绿色石油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把研究院建成一体化的技术原始创新、科技服务、成果转化重要的策源地。
除了科创园和高校科研院所,大亚湾石化区各大化工企业建设的一批创新平台也成为产学研的一股强劲动力,如惠州仁信新材料有限公司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广东莱佛士制药有限公司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有机不对称催化产业化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嘉瑞(惠州)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引进“国家智能铸造产业轻合金创新中心”。
据了解,近年来,大亚湾石化区企业获国家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7项。其中,中海油惠州石化“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创新及工业应用”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宇新化工“10万吨/年乙酸仲丁酯工业化生产技术”获省科技二等奖;宙邦化工半导体化学品(高精度铜蚀刻液)项目,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竞逐一流
几个大项目达产后石化产业规模将达世界一流水平
如果说,1984年惠阳地委提出构建“重化工业项目”支柱产业思路时,便已埋下了惠州发展石化产业的“种子”,开启了“石化梦”,那么随着大亚湾石化区数十年的建设发展,这颗石化“种子”已发芽并茁壮成长。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惠州“石化梦”更加清晰可触。“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2018年7月30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赋予大亚湾新的使命。2019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集中力量用8~10年时间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勇立潮头,奋楫者先。大亚湾开发区积极落实产业集聚要求,以项目为王,锚定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这一目标砥砺前行。去年,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恒力(惠州)PTA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相落地,一次次验证了大亚湾开发区的“大项目精神”,造就了外资、国资、民资“三驾马车”同台竞技发展态势,造就了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现象”。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全面提升大亚湾石化区发展水平。”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大亚湾开发区将今年定为“比学赶超年”,提出抢抓“双区”机遇,对标对表世界一流、国内先进,找差距、定措施,扎实推动开发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助推惠州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今年以来,大亚湾开发区加快大亚湾石化区世界一流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世界一流园区为标杆,博采众长,全面比学赶超。实施“南填北拓中优化”,拓展优化发展空间,构建“一心一核两翼”总体开发格局,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综合管廊、欧德油储改扩建、大诚石化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完善园区公共配套。加快推进中科院过程所惠州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建设。提升石化区封闭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提高园区运行效率。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载体、安全环保、综合配套和园区管理。
目前,石化区已经形成以中海油2200万吨/年炼油和中海壳牌220万吨/年乙烯为龙头,以石化深加工和精细化工高端石化产品为主线,重点发展芳烃下游系列产品、化工新材料和专用精细化学品的上中下游全面发展的石化产业格局,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特别是随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惠州三期、恒力PTA项目等高水平大型石化项目的接连落地,达产后园区将达到540万吨/年乙烯生产规模,石化产业规模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6月2日~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了“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经综合分析去年全国主要化工园区的相关数据,园区委在论坛上发布了代表国内化工园区发展先进水平的30强园区,大亚湾开发区再次位列榜首,意味着该区连续三年蝉联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