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惠州库 > 新闻报道

惠州曾海泉:38年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2021-06-24 22:37:05 来源:惠州日报

    曾海泉专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曾海泉专注农作物新品种推广。

  6月24日一大早,一个清瘦的身影出现在市农科所一块水稻试验田里,只见他时而俯下身去,仔细反复查看稻株强度和稻穗长势;时而抬起头来,向身边人介绍实验水稻的特性。他就是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曾海泉。他一直在基层一线从事水稻、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等农业科技工作。

  38年来,曾海泉每年都有近10个月在试验田或农田里忙碌,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帮助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解决各种农业生产难题。“他是农业新技术、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的带头人,他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友善、好学,一直奋斗在试验田或农田的第一线。”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研究推广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

  1983年7月从学校毕业后,曾海泉被分配到市农科所工作,一干就是38年。“30多年了,每年早晚两茬,一直跟个农民一样,就想着怎么把农作物种好。”曾海泉介绍,他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研究方向以水稻为主,以及蔬菜类、甜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等。

  “通过区域试验及多点试种、示范等环节来鉴评新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然后再选择最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质新品种推广给社会。”曾海泉介绍,他经常要承担国家及省市农作物新品种的生产实验工作。2017年,他参与完成了优质常规稻黄广油占、象牙香占的示范推广。“当时发现这些品种抗倒性、抗病性都非常好,产量也比较高,而且非常适合惠州本地耕种。”

  然而,农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并非易事。“如果没有责任心,这项工作也难做。”曾海泉认为,台风、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对水稻新品种种植试验影响较大,特别是每年六七月份的早稻成熟季节,期间惠州雨水天气比较多,如果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就要重新来过。而且农民对水稻等农作物种植要求每年也不一样。“以前是什么产量高种什么,现在是什么好吃种什么。”曾海泉介绍,2012至2014年间,他经常下乡了解农民生产需求,然后根据大家的需求,再通过对比实验等环节,将品质好、不减产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给农民。

  参加工作以来,曾海泉一直尽心尽力为农业科技发展、服务“三农”努力工作,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和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3项;主持完成制订市级农业地方标准5项、主要参与完成制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1项;主持育成通过省级审定品种1个、主要参与育成通过省级审定品种4个,推广应用数十个农作物新品种,科技成果先后获得省市级以上主要奖励12项。

  探索解决农业生产重点难点问题

  除了积极做好科研试验外,曾海泉还注重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努力做好社会服务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作用。几年前,由于受台风天气影响,不少水稻叶子被打烂,出现了细菌性条斑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容易造成严重减产。“如果叶子有伤口,就很容易发生这种病害,农民称之为‘火烧禾’。”曾海泉得知这一情况,立即下到乡村农田指导农民打药除害,将损失降到最低。

  无独有偶。2017年,惠城区、惠阳区晚造水稻局部发生矮缩病危害,得了这种病的水稻长不高,后期不出穗,将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这种病害主要是秧苗受到白背飞虱等害虫危害引发的,前期控制得好,影响就不会太大。”曾海泉立即指导村民打药除虫,针对小面积稻田出现矮缩病,他们将秧苗拔掉重新更换。

  据了解,2014年至2019年,作为省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培训老师,曾海泉编制了《水稻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及《鲜食玉米绿色防控高产栽培技术》课件,先后为惠城区、惠阳区授课200多场次,授课农民1万多人次,为项目在惠州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曾海泉不忘努力探索解决农业生产的重点难点问题。2016年至今,他长期下乡到省定点贫困村龙门县龙江镇罗洞村进行对点科技扶贫,帮助贫困户解决农业生产上遇到的技术问题,不仅得到广大农户的赞扬,也得到各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曾海泉作为国家及省级水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总负责人,带领市农科所水稻研究团队顺利完成了国家南方稻区早(晚)造区域试验、广东省杂交水稻早(晚)造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广东省常规水稻早(晚)造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通过试验,为国家和省级水稻品种审定和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数据,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作者:刘豪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