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所有乡镇和街道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实现“镇镇皆强镇”目标,农村教育因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启动三轮城乡学校结对联动,实现帮扶农村学校覆盖率100%;全市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58.42%入读公办学校,入读民办学校还可获得补助,比例和覆盖面远超珠三角其他地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近年来,惠州市教育事业以“同城同标,底线均衡”为目标,努力让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尽量公平的教育。
今年上半年,省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召开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阶段总结工作布置会,推荐惠州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全国试点项目转为全国示范项目,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和工作推进会上,惠州市又作为全国7个典型之一,在会上作相关经验介绍。教育均衡已经成为惠州市教育发展的金字招牌,成为建设幸福惠州的重要根基。
创强
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
2010年底,惠州市通过督导验收,提前一年创建成为省教育强市。2012年,全市67个具有学校管理职能的乡镇和街道全部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顺利实现“镇镇皆强镇”目标,成了惠州市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创强”工作的核心是维护好教育公平和均衡。“创强”为惠州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2010年前,博罗县麻陂中心小学只有一排低矮老房,墙体斑驳脱落,教学设施简陋而陈旧。启动“创强”工作以来,县、镇财政共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校舍建设和完善教学设施。如今,学校已建成两栋现代化教学楼,各种标准化多功能室一应俱全,体育卫生器材、设备配备齐全。“‘创强’让学校硬件建设至少提前20年。”该校负责人说。
结合“创强”,惠州铺开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硬件提升工程。根据实际情况撤销部分教学点和村级小学,改变农村学校布点过于分散,校小、班独、生少的状况,做大做强农村中小学。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由2008年的902所调整为现在的539所,减少了363所,校均规模由2008年的564人发展为现在的1157人,校均增加593人。过去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的班不成班和校不成校的现象不复存在,全部学校开齐开足了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科学、综合实践等规定的课程,改变了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低下的状况。
麻陂中心小学只是在“创强”中获益的数百所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通过“创强”,全市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惠州农村,所到之处,最漂亮的地方就是学校,最好的建筑也是学校,最美的环境也是学校。
“学校条件改善以前,学校老师很容易流失,我最怕收到老师的调动申请。而现在,学校的硬件环境好了,不仅离开的老师越来越少,而且每年都能招到新老师。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教学质量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惠东县盐洲中学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惠州市已经基本实现中小学校“校校有网站、班班有主页”;中心小学以上学校70%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综合电教平台。初步构建了全市教育系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信息化应用体系,基本消除了城乡教育数字化鸿沟。
联动
城乡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
博罗县杨桥中学的一间教室里,来自市一中的骨干教师曾桂祥妙语如珠,他通过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将生涩的物理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不光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就连旁听的该校老师和领导也觉得大开眼界,他们感慨道:“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啊!”
“创强”中,与“硬件改善”同步进行的是“软件帮扶”。惠州市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先后三批捆绑帮扶工作让全市100%的农村薄弱学校与城市优质学校结成了对子。由名校输出先进办学理念、优质教育资源和成功管理经验,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帮助薄弱学校快速成长。
“结对帮扶让我们在软件上‘脱贫’,促使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经过市一中3年多的结对帮扶,博罗县杨侨中学成功“脱贫”,晋升为省一级学校,该校负责人由衷地感叹。
结对帮扶全面促进了惠州城乡义务阶段教育的均衡发展,软硬件的“同步均衡”,让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平等对话”成为现实。
在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城市后,惠州市又制定并实施了18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实验项目,旨在探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农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镇管校用”、“一师任课多校”的“巡教”方式等一系列改革都突破学校管理体制障碍,很大程度上破解了长期以来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师资难题。
公平
相同待遇让异地务工人员倍感温暖
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仅反映在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上,同样重要的是,在同一座城市工作的不同群体也应享受到同样的教育资源。在外来人口高度聚集的惠州,一个个正享受着教育公平成果的异地务工人员,无疑最有发言权。
前不久,秋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来自湖南的朱女士把女儿送到了市直高中——— 市东江高级中学大门口。“看着女儿背着书包快快乐乐地走进学校大门,我好开心!”她说,“虽然我女儿户口不在惠州,她却可以跟本地人一样享受当地中考的招生录取政策,惠州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
据了解,在国内的很多发达城市,对非本地户籍的学生参加中考都有着种种限制。而在惠州,从2011年开始,中考户籍限制开始放宽。异地务工人员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子女可像本地户籍学生一样参加中考,同等填报志愿、同等享受优质高中直接分配给初中学校的招生指标、同等分数线录取、同等缴交高中阶段教育的学费。
关注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惠州市由来已久,中考户籍制度改革只是其中之一,一连串指向教育公平的改革制度更是让异地务工人员受益良多。
据统计,全市现有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学生22.92万人,其中在公办学校的占58.42%,远超过珠三角其他地区。
而对于没能进入公办义务阶段学校就读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惠州市也正想方设法维护其公平教育权益。2012年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外省籍随迁子女小学生可获300元、初中生可获400元的补助,2013年提高至小学生750元、初中生1150元,并不再分省外省内,覆盖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所有学生。
助学
寒门学子求学路畅通无阻
“我很幸运,在许多热心人士的帮助下圆了大学梦。”前不久,市一中的高三毕业生黎泽豪接过永安助学慈善会的重教助学金后感激地说。他父母都是下岗职工,身体不好,一家人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黎泽豪在今年高考中被上海交大录取,正当一家人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时,5000元的助学金正好解决了他第一年的学费。
永安助学慈善会重教助学金只是惠州市贫困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助学项目的其中一个。2012年8月1日,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启动贫困家庭大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助学项目,提出“不让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据统计,去年,全市累计筹资513万元,有1249名学生得到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受资助覆盖率达到100%。
今年,惠州市再次启动了“一个都不能少”助学项目。凡经审核通过接受资助的新生,每人入学时将得到一次性的学费资助款5000元。截至目前,全市各级有关部门已筹措资金590万元(包括市财政预算资金200万元),已向659名受助学生共发放资金300多万元。此外,惠州市还将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贫困家庭大学生勤工俭学资助项目,鼓励社会爱心人士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一对一”资助。
根据相关细则,贫困家庭大学新生资助资金按照各级财政安排一部分、“6·30广东扶贫济困日”社会慈善捐赠资金中支持一部分、发动社会力量捐赠一部分的办法解决。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解决市直普通高中学校毕业的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资助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