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沃泉,男,72岁,桃源镇蟠龙坑尾村人,一位普通的老乡医。行医四十余载,真诚服务群众。行有善举,真心帮扶孤老残弱。心系家乡,全力造福桑梓。区沃泉,一位平凡的乡村医务工作者,以他平凡却不简单的故事,深刻地为我们诠释了“鹤山好人”的定义。
一、艰苦求学,练就医技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医疗卫生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医疗条件很差,医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很多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广大农民群众饱受疾病的折磨。年青的区沃泉当时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他少年丧父,很早就当了家庭的顶梁柱,以一己之力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学医的念头。经济很是拮据,生活捉襟见肘,但他还是坚持一边养家糊口,一边四处求学,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孜孜不倦的精神,认真学习,刻苦专研。自力更生,艰苦求学,终于学有所成,当上了一名技术过硬的乡医,从此走上了救死扶伤、服务群众的行医之路。
二、悬壶济世,善爱同行
乡村医生的工作是辛苦的。卫生站就他一个人,承诊了附近十里八乡的广大患者。工作不分昼夜,病人随到随诊。遇到活动不便的患者就得上门提供服务,经常顾不上吃饭。不论是烈日当空的酷暑,还是西风凌冽的寒冬;不论是狂风暴雨的白天,还是电闪雷鸣的夜晚,二话不说,药箱提起,电筒为伴,雨衣同行。哪里有病人,哪里就有他的身影。40多年来,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力量,任劳任怨,从未完整休过一天假,连春节也不例外,时刻准备着为上门求诊的病人服务,解除他们的病痛,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工作中的辛苦,他从不在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待患者如同亲人一般,以赤诚之心,善爱之意,真心实意为广大患者服务。敢于担当,多少次救人于危难之际。真诚行医,多少次提供术精价廉的服务。对于贫苦人家,比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从不收取费用。村里的流叔,其妻子是残疾人,还养育了三个孩子,经济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十几年以来,一家子有人生病,区沃泉也是免费看病施药。十几年过去了,三个孩子已经长大出来务工,家里条件也逐渐得到改善,一家人对区沃泉很是感激。村里的培叔,是孤寡老人,长年患有风湿病,长期以来看病也是不收取一分一毫。村里的大嫂,接连遭受丧子和丧夫的不幸,两母女无依无靠。区沃泉发动族人捐款,筹集8000多元为她送去了温暖。此外,得知大嫂家没装空调,夏天太热,自己还出资为其购买了一台空调。生活中也是尽力去帮助她。对待村里人如此,对外来人也一视同仁。早年有外来务工者,因老板拖欠工资,生病也没钱看病。区沃泉无偿为其治病。得知其想回家却苦于无路费,区沃泉慷慨解囊鼎力相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他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了患者的满意和放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和肯定。
三、心系家乡,造福桑梓
区沃泉关心家乡建设。村里的老祠堂已倒塌多年。区沃泉多方联系族贤,筹划重建祠堂,积极出谋划策。在他和各位族贤的努力和推动下,区氏大祖祠终得落成,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里老人有了活动的场所。村民的自豪感上来了,凝聚力上来了。祠堂建成后,他还自发定期到祠堂检查,发现有设施损坏就马上通知人员维修,实际上充当了“免费”的祠堂管理员。
近年来,建设幸福新农村的成效凸显,各地纷纷兴起了建设文化室的热潮。区沃泉积极投身到各村建设文化室的大潮中,在前期选址、动工择日、落成庆典等重要环节当起了免费顾问,赠的对联、写的碑记不计其数。坑尾村、村心村、元潭村、黄岗村、小坑村、上陂村等村文化室的建设,都有他贡献的一份力量。
为了弘扬中国敬老的传统美德,他与族贤一起已经连续筹办了八届老人节,邀请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欢聚晚餐,组织粤剧团表演大戏助兴。此外,在他的倡议下,为上陂村一位百岁老人举办了百岁贺典,在欢乐中让大家为百岁老人送去了祝福,营造了爱老敬老的气氛。此外,他还参与了蟠龙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德善堂”的建设,为村里的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餐饮。
为使村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过往和历史,这几年,他不遗余力到处联络宗亲,收集史料,编撰族谱。几经努力,呕心沥血,一部十七万字的《区氏族谱》终于成书。对于这部心血之作,他视若珍宝。但他并没有私自收藏,而是公之于众,让大家都能了解过去,熟悉历史,缅怀前人,激励今人开拓进取。另外,他还向鹤山档案馆赠送了2部《区氏族谱》,支持鹤山档案事业发展。
四、年逾古稀,坚守岗位
如今,区沃泉已年逾古稀。他说“自己也有了退休的念头,但是几十年下来,很多村民都习惯了找他看病。人家上门来了,你总不能赶他走吧,医者父母心啊!”他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初心不改,继续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
五、乐于奉献,不计得失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等原因,广大乡村医生没有覆盖在国家医疗系统的保障之下。虽然乡医对农村医疗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乡医不是国家体制人员身份,不像国家公务员、教师等有完善的保障。他们扎根于农村,靠自己的微薄之力,奉献了一辈子的青春,最后似乎也没有得到什么。对于这些,区沃泉从来没有埋怨过,他总是风轻云淡带过一句:人啊,不能过于计较。行医几十年,我治了很多病,救过很多人。人民群众对我的满意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小事之中含大爱,平凡之处显真情。区沃泉,一位平凡的乡村医生,眨眼功夫四十多年的行医经历已逝。如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