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鹤山市库 > 典型人物

“江门好人陈艳芳”--八旬老人独当大厨,为老人们筑起一个温暖的家

2021-06-03 16:53:45 来源:鹤山文明办

    三富村位于鹤山市桃源镇圩镇东北方向,离鹤山城区约4公里。村庄沿小山坡向北延伸,富溪河流经村口汇入桃源河。沿着富溪大道进村,约300米就是村委会。不论晴天雨天,只要经过村委会,都能看到一位腿脚不便的老人在村委会一侧的小房里忙碌着,她就是陈艳芳,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陈艳芳个子不高,常穿着一件宽松的深色衬衫,圆圆的脸颊常挂着微笑,一头卷发有些发白,双手指甲修剪的干净整齐,因为左膝严重劳损,导致她走起路来重心向右微微倾斜。这间面积约20平方米的小房子,正是三富村邻里互助会开设的开心饭堂。

    一、开心饭堂,村里老人的第二个家

    桃源镇三富村委会的一张办公桌上常堆放着一叠报表,每份报表包含一张收支明细表,一张用餐登记表,以及一张1200元的工资单。报表详细记录了该村邻里互助会开心饭堂的点点滴滴:年均开餐357天,开餐总次数超过4500次,累计服务超过6万人次。很少有人知道,成就这组数据的,竟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陈艳芳。2013年2月16日,她正式掌勺开心饭堂。此后的近七年时间里,她用自己的爱心和执着,把开心饭堂变成了孤寡长者们的第二个家,和他们一起上演了一部现实版《老友记》。陈艳芳已坚守岗位6年9个月,目前为12位长者服务,最多时达18位。她让这里成为老人第二个家,每天看到大家都爱吃自己做的饭菜,陈艳芳都感到非常高兴。

    二、不畏困难,独当饭堂大厨

    走进饭堂,外间摆着两张圆木餐桌、20把椅子,一台饮水机和冰箱分布在两侧,靠左手边的墙上挂着一块小白板,上面记着12位老人的名字,另一面墙上是一副热心人士赠送的书法作品和一块挂表。窗边靠着一辆正在充电的“小电驴”,它是陈艳芳的老搭档。内间比较狭长,是陈艳芳的专属地盘。过去六年多,她用两台煤气灶和一个电饭煲烹饪了超过4500道美食。内间光线很暗,却很少开灯,她清楚地记得每种调料摆放的位置,“每天在这里待七八个小时,闭着眼睛也不会拿错。”她打趣道。

    这一切都始于6年多以前。当年,三富村乡贤陈伟祥自发带头捐资,成立了三富邻里互助会,并在桃源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下搞起了最早的居家养老试点,为解决村里18位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士的吃饭问题,开设了开心饭堂。“刚开始我们搞得很艰难,资金有限,场地是村委会给的。”陈伟祥回忆说,最大的困难是招厨工。饭堂筹备之初,他到处找厨工,可人家一听说“每月工资1200元,全年无休”就直摇头。后来,经人介绍,他得知陈艳芳曾在桃源镇养老院做过20年厨工,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拜访了她。“一天要做两顿饭,只有春节能休息七八天,没人愿意来干。”来到陈艳芳家,陈伟祥详细介绍了开心饭堂的情况,也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工作的强度。“那我试试。”陈艳芳也很直接回答了。在村委会工作的儿媳李少英很支持婆婆的决定,告诉她“有空就去帮忙”。这一试就是6年多,她几乎没有休息。陈伟祥很感激陈艳芳为开心饭堂的付出,陈姨每天早上八点准时过来,午餐上午十一点半,晚餐下午五点半,每天准时开餐。她要是生病去看病,也会提前安排好,嘱咐一定要让‘老友记’按时开饭。

    三、和蔼可亲,待人如亲人

    早上八点,富溪大道依旧空荡荡的,只有对面三富广场上有几位锻炼的老人。打开饭堂大门,陈艳芳做的第一件事是烧水泡茶。这是一个信号,几分钟后,广场上活动的老人,买菜回村的老邻居,都会聚集过来,放下手中的菜,歇歇脚,喝一杯热茶。陈艳芳也拿菜出来边摘边与大家聊些家长里短。

    “陈姨,今日又食乜好餸啊?”“哈哈,都是家常菜。”陈艳芳爱笑是出了名的。她笑起来嘴角上扬,露出一排雪白、整齐的牙齿。她的笑容很有感染力,一起拉家常的老友们也会跟着一起哈哈大笑。爽朗的笑声常传到隔壁村委会李少英的耳朵里。连村里的小朋友们都知道开心饭堂有个爱笑的“开心奶奶”。

     来喝茶歇脚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五六个到两三个,开心饭堂恢复了安静,陈艳芳也摘完菜,进入内间忙碌起来。天气好的时候陈艳芳都住在沙坪城区,每天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七点去鹤山市综合市场买菜,然后再骑电瓶车到饭堂,时间差不多八点。她每天都会精心安排当天的菜肴,例如上午煲鸡拌菜心,下午炒肉和土豆,每次只买一天的菜,吃完第二天再去买。

    到了上午十一点,开心饭堂又开始热闹起来。陆续有老人前来报到,他们围在其中一张餐桌上,聊天等待开饭。远远地就能听到饭堂里的说笑声。“在这里吃饭才香。一个人在家,不知道做什么饭,做好了也没胃口。”老友陈文信特别开心,感觉“这里就是第二个家,她跟亲姐姐一样,给大家做饭,跟大家一起吃饭聊天,整天都有好心情”。忙完上午,陈艳芳能短暂的休息两个小时,下午3点半她又要开始筹备晚饭。直到晚上七点多,才能再骑上“小电驴”回家。“这里也是我的另一个家。”过完忙碌的一天,陈艳芳并不觉得有多累,她说,“看大家吃得那么香,一点都不剩,我高兴得很”。陈艳芳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做着开心饭堂的大厨工作。

    陈艳芳经常收到老友们的小礼物。西饼、水果、小零食等,有的是自己花钱买来的,有的是子女或朋友送给老人的,他们都会带一些到饭堂,和陈艳芳一起分享。有些老友的子女回村后,会专门买些小礼物来看望她。

    陈艳芳对人好,三富村里人人都知道。村民们对她的评价就两个字——好人。村民陈洪辉是她的老同事,两人曾一起在桃源敬老院干了20年。“她把老人当自己的亲人照顾,后来,她退休的时候,老人都哭了,舍不得她走。”陈洪辉回忆说,退休后,她每年还去老人院看望他们两三次。李少英也一直记得,自己刚结婚那会儿,热心的邻居常跟她开玩笑,“告诫”她千万不要跟婆婆争吵,因为不论对错,全村人都会护着她的婆婆。

    四、爱心接力,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的人

    截至目前,在开心饭堂报名用餐的老人还有12位,有两人比较特殊,他们均为残障人士,其中一位是72岁的陈晃明,常年坐轮椅,连出门都成问题。另一位老人因左腿受过伤,出行只能拄拐杖。担任开心饭堂厨师多年,陈艳芳早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先送餐再开饭。每天上午11点,热气腾腾的饭菜刚出锅,她便拿出两个饭盒,装好米饭和切好的菜肴,准备去“送外卖”。她骑上电瓶车,沿着富溪大道往陈晃明家驶去,车程大约五分钟。见到陈艳芳,陈晃明颤颤巍巍从轮椅上站起来,接过饭菜放到桌上,陈艳芳已经走进厨房给他拿来了筷子。看到他吃上饭,她才安心的离开,去往下一家。两家饭送完,刚好十一点半。

    “陈姨自己腿脚本来就不方便,还要天天坚持送饭,我们很心疼她。”三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永昌告诉记者,开心饭堂开设之初,村委会专门成立了党员义工队,为残疾老人送餐,陈姨担心影响大家工作,天气好的时候一直坚持自己送,下雨或台风天才由党员义工轮流送。过去六年多时间里,这样的爱心接力从未间断,即使台风“天鸽”“山竹”肆虐期间,开心饭堂也没有停工,没落下残疾残障老人一顿饭。近两年来,在陈艳芳和党员义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送餐队伍中。

    有时候一到饭点,路过的村民就会进来问,“阿姨,饭做好了吗?我顺路带过去。”这让陈艳芳十分感动,她觉得大家真正像一家人。“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她说。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要点点滴滴的小事。陈艳芳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从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在身边默默地奉献着,给村里的老人们带来爽朗的笑声,带来热腾腾的饭菜,带来细致的关怀,带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