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鹤山市库 > 新闻报道

鹤山市创新举措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2021-06-10 08:24:40 来源:鹤山市农业农村局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任务,也是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抓手。鹤山市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积极创新举措、持续深入推进整治工作,取得扎实显著的成效。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鹤山市坚持以基层党建高质量引领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聚焦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积极引导基层共识,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党建引领、乡贤带动、村民参与的整治合力,全面共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比如,鹤城镇南中竹仔排村在前期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工作中,部分村民存在不理解,甚至阻挠开展的情况,鹤城镇党委坚持问题导向,联合村委干部多次进村入户,积极宣传国家政策,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沟通、消除顾虑,真正肩负起推进乡村振兴的使命,履行好组织、宣传、凝聚和服务群众的职能。最终在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建成竹仔排公园等一批乡村公共设施,村容村貌和国道周边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民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竹仔排村因地制宜推动的“路边公园”建设经验也得到借鉴和推广。又比如,作为华侨城古劳水乡文旅项目主要区域所在的古劳镇双桥村,始终把配合项目建设作为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的重中之重,积极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坚持由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主任带队深入34个自然村,认真听取村民小组长和村民意见,并采取“村民大会+入户宣传”方式,细致做好宣传引导和思想工作,最终成功实现全员配合,为项目建设提速增效打牢坚实的基础,推动村人居环境向干净、整洁和有序快速改变。

    二是强化精准施策,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鹤山市加强规划编制,科学把握地域特色、文化传承、历史脉络和民俗民风,主动探索创新适合的乡村发展路径,既注重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保护乡村多样性和差异性,做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又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打造出一批可比、可学、可借鉴的乡村示范案例,加快推动从点到面的整治。比如,共和镇来苏村作为江门和鹤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聚焦“村民生活富裕,村庄美化宜居”目标,有效运用乡村原有空间和资源,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等,积极升级改造基础设施,包括利用空置的宅基地打造茶花公园,建设集党群活动、农家书屋等一体的“来苏之家”等;通过发动海内外乡亲捐资,投入800多万元建成市场、卫生站、休闲广场、文化大楼,以及荷花水上公园等民生工程,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又丰富村民文体生活,先后获评江门市乡村振兴战略示范点、省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殊荣,来苏乡村振兴经验更得到广泛、有效推广。又比如,古劳镇茶山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充分发挥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建设古劳茶山生态园,并结合精准扶贫,发动社会力量优化种茶产业链,打造“百企扶百村”“公司+茶园+扶贫户”精准扶贫项目,既发展村集体经济,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该项目最近入选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此外,宅梧镇选田村、龙口镇霄南村、共和镇里元村、古劳镇上升村、鹤城镇五星村、雅瑶镇直水村等,都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突出的示范村,为鹤山市乃至江门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有益有效的经验参考。

   三是注重建章立制,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作为系统性工程,鹤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分阶段持续推进,从基础整治到巩固提升,从打造示范特色精品到整治经验推广,每一步都沉稳扎实,每一步都有章可循,一步步把整治工作推向深入,推及全市。尤其是针对整治过程中解决不彻底、成效不持久等问题,注重建章立制,有效巩固整治成果,确保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停步。比如,及时出台《关于迅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工作的紧急通知》,针对辖区内道路沿线开展“三治理两提升”行动,坚持补短板,强化道路沿线环境卫生、乱搭乱建、违法广告治理,以及田间“看护房”整改提升和绿化美化生态景观提升,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着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美丽“走廊”。又比如,针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问题,编制《鹤山市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实施方案(暂行)》和《鹤山市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理考核细则》,明确按照“财政奖补”、社会捐助和“农户筹集”相结合原则筹集经费,补助资金统一划拨到村委会统筹使用,镇街和村委会设立专项账户和科目,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原则,并接受审计监督。措施有效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维资金不足,建成后无人管护等问题,确保良好运行,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