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线”第七期节目昨天上午10点30分开播,市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科科长陈社宋、广东五邑律师事务所律师黄日森,做客中国江门网网络直播室,结合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就我市产品与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沟通,并进行现场答疑。
申请专利越早越好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人的智力成果,有人称为精神的(智慧的)产出物。”陈社宋强调,这种产出物也属于一种无形财产,它是人的智力活动(大脑的活动)的直接产物。
针对企业研发出了产品如何申请专利的问题,黄日森则提醒说:“国际申请专利要提交申请专利请求书、说明书、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专利申请涉及的一个重要环节称为专利申请日,申请人提出申请专利后,享有十二个月的优先权。”对此,陈社宋特别强调,企业或个人如若对自己所改进或发明的专利有足够自信,越早向国家知识产权部门提交申请则越有利。反之,如果遇到同类专利申请,因为晚提交了申请则会处于被动局面。
“此外,自己的发明创造如果不及时申请专利,别的人知道你的发明创造后,会把你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把你的成果提出专利申请,当得到专利权后,反过来向法院或专利管理机构告你侵犯专利权,使原发明者的劳动成果不能使用,不能实施,使原发明者处于挨打的被动地位。”陈社宋补充说。
专利是一笔无形财富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企业等对专利的认知度逐渐提高。在谈及成功申请到专利后,对企业或个人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好处时,陈社宋表示,市场经济存在着激烈竞争,商场如战场,谁都想自己的产品能占领市场,要达到这种目的,就要把自己的发明创造及时申请专利,使自己的发明创造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否则,你的发明创造谁都可以使用,你的产品谁都可以仿造,便失去占有市场的机会。
陈社宋将专利比喻成一笔无形财富,他说:“企业应鼓励员工搞发明创造,鼓励申请专利,这样可以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成本,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不论是企业或者个人,一有发明创造时,请尽快申请专利,争取国家法律保护。”
专利维权
应先从预防开始
“专利权在企业的资产构成中也称为无形资产,一次重大的发明获得专利权后,可以成为企业的生命线,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利润,当然,企业也可以将专利权出售,直接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黄日森话锋一转,既然专利技术逐渐成为企业的香饽饽,那么,在日常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系列有关专利侵权的问题。
那么,企业如何做好产品的保护?企业到底该怎样进行专利维权?陈社宋建议,企业应跟踪其产品的市场情况。如果企业怀疑市场上有产品侵犯了该企业的专利权,应及时咨询知识产权顾问,分析判断该产品是否有侵权的可能,应采取何种措施。针对其产品所涉及的技术领域,专利所有者还应跟踪国内外的专利文献,从中可了解国内外该领域的最新技术。如果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他人的中国专利有相近之处,应及时咨询知识产权顾问,分析判断该产品是否有侵权的可能,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如果企业有产品出口到外国,首先应委托知识产权顾问调查、分析、判断其产品是否侵犯他人在该国的专利权,以避免引发相关的侵权诉讼。
【网友辣问】
什么是专利泡沫?
话题:授权专利
网友:假如一家企业现在已拥有一项专利,并且已经授权,但是这家企业发现有两家公司销售与其专利相同的产品。这两家公司均为销售的产品申请了专利,但是申请时间在这家企业之后,目前还未授权。请问这家企业该如何维权?
黄日森:已经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我们称为专利权人,专利权已经被授予的情况下,申请在后的专利申请不受法律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两家企业就构成了专利侵权。专利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权,并有权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在维权方式上,专利权人可以申请行政主管部门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起诉。
话题:专利泡沫
网友:近年来,专利市场受到了投机商人的阻击,专利逐渐沦为钓饵被用于向某些公司勒索保护费的工具。同时,因为专利而引发的诉讼、收购等,也增加了企业的专利成本,如Google花了125亿美元购买摩托罗拉的专利组合;7月份,“反Google联盟”花了45亿美元收购北电专利;Interdigital、柯达等公司寻求卖掉他们的专利大赚一笔专利费的泡沫开始出现。你们怎么看待这种情况?
陈社宋:其实,这并不属于专利泡沫现象,而是一种捆绑式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手段,这种做法对增强企业发明创造保护意识大有裨益。
网友:近期,有关专利竞拍以及专利收购的话题频出,涉及专利数量庞大,这些专利是泡沫吗,还是真的可以成为企业竞争的砝码?
黄日森:是泡沫还是竞争砝码,只有在深入分析了那些专利后才有资格回答。同时,这个问题涉及到专利权的价值问题,不能和生产力对接的专利,是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换言之,专利被应用得越广泛,专利权的价值越高,反之则专利权没有价值。专利权日益增多的现今社会,不是每个专利权都有市场价值,购买专利,必须考究专利权的市场价值。
企业收购的专利,会被如何利用,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也许,它们会继续被转手拍卖;也许会获得维护和评估,最终转化;当然,也可能会成为发起专利诉讼、打击竞争对手或者聚敛财富的利器。
企业因专利而产生的成本其实不仅仅是收购这一个环节,研发、申请专利、维持专利以及专业人员的配置等等,都可以算作是企业“专利成本”的一部分。但是相比较内部的研发等环节,“收购”这种看似没有硝烟的专利战争,因为涉及了众多的知名公司,而受到人们更为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