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20150422 鹤山:发展经济不忘青山绿水 共和小城镇建设走出自己的路子

2021-06-25 19:41:48 来源:江门日报

发展经济不忘青山绿水  共和小城镇建设走出自己的路子


  在去年召开的鹤山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指出,要把握发展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围绕“造平台、畅交通、建新城、护生态、惠民生、强作风”六大核心任务,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促进经济稳步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建设幸福鹤山。会议指出,小城镇建设要扩容提质。无独有偶,在去年10月召开的鹤山市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把山、水、江与新旧城区贯通起来,重点要抓好“减容、提质、添绿”三项工作。

  共和镇是全国重点镇,近年来,该镇坚持以“努力提高城镇综合实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力打造精品共和”为目标,以营造优越的创业生活环境为中心,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的道路,把共和镇建设成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田园式现代化小城镇。

  如何在城镇建设中兼顾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共和镇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子。


小城镇建设走复合生态型道路


  共和镇位于鹤山市西南部,全镇土地面积90.07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全镇户籍人口2.3万人,外来人口超过3.5万人。共和镇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佛开、江鹤高速公路及270省道、325国道于辖区内交汇,1个小时可到达广州、佛山、珠海等珠三角城市。

  小城镇是“城之尾,乡之首”,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十八大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就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指明了方向。

  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而绿色环保生态是城镇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而共和正处于这样一个城乡交汇点上,守住了环境的底线。拥有较多土地资源和生态优势,使得共和镇在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进程中有了充足的底气。

  共和历来重视农田保护和森林绿化保护工作,农田保护区面积近2万亩,森林植被保护面积达4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45%。在2000年前,共和镇的工业主要以村镇企业为主,由于生产方式粗放,村级工业园区规模较小,引进的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值的“二高一低”问题突出。为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共和正在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二者有机、高效统一的复合生态型发展之路。

  “这个复合生态型道路,我个人理解就是,共和的一二三产业都有较好的发展。第一产业是农业,共和有较好的农业基础,发展不能放弃农业传统,而且农业要往科技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工业发展得比较好,而且在工业招商引资方面我们注重低碳、环保,凡是有污染的企业,我们坚决不让进入。同时,要将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三个产业结合起来发展,最终的方向是打造一个宜居、绿色、发展和经济活跃的小城镇。”共和镇镇长说。

  投资4000万元建设鹤山首个镇级生态公园,就是共和镇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最好的佐证。

  共和生态公园位于该镇圩镇东部,占地面积约360亩,其中水面100亩、绿地面积200亩、道路广场约60亩。据了解,共和生态公园的设计坚持以生态性原则,通过维护和利用山地水塘的自然地貌,恢复水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湿地系统,致力于打造一个集人文关怀、乡土记忆、休闲娱乐、环境友好共享于一体,低成本、低建设难度、低维护的生态公园。

  “当初,镇委、镇政府建设公园,就是从休闲、生态、绿色方面考虑。人民群众居住在这样的环境附近,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他说。


城镇科学发展规划先行


  2003年被定为省中心镇后,共和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并着手制定镇域规划与修编,先后制定了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心区总体规划。按照相对集中、资源优化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实施“西拓、中优、东联”战略方针,采取生态规划的方法进行城镇规划建设,逐渐使城镇的开发建设模式由传统经济型向复合生态型转变。

  按规划,各职能区分工明确,工业、居住、行政商业等各区相对分开但联系紧密,形成用地布局相对独立,功能互补,道路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形成“一心三片一环,生态绿地成轴线”的具有小城镇特色的空间功能形态。

  “这与共和一直坚持的发展思路有很大关系。共和农业基础较好,辖区东部有一个面积达几千亩的省蔬菜基地,‘三瓜两豆’是共和的特色农业,所以,将东部的发展方向定为农业、休闲,保留了它原有的生态;而中部商贸繁荣,商住建设发展较快;西部则拥有规模较大的工业区,所以,往工业方向发展,这样划分有利于规划管理及环保工作的开展,为复合生态型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说。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共和镇东部发展生态农业,这里有近2万亩的原生态自然山林和4000亩的农田,到处郁郁葱葱,空气清新。

  按照规划,东部生态休闲农业区东起平汉,西至来苏,其中有近4000亩的农田已被划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共和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引入技术种植,引导农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共和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世纪90年代起,共和镇大力推广种植“三瓜两豆”,产品直销省港澳,远近驰名。另外,“共裕牌”粉葛更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目前,共和镇已是江门、鹤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传统优质蔬菜种植基地,农产品获得了广东省无公害蔬菜标志认证。共和推广服务中心是江门市级星火培训基地,镇里建有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大棚良种蔬菜示范基地、优质果菜场基地等现代农业项目。共和镇正全力打造生态农业,引导农业向科学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同时,共和镇拥有大凹关帝庙、兄弟义士坊、千年古樟树等历史人文资源,在进行城镇规划时,该镇注重城镇建设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的协调发展,重点保护文物古迹。目前,共和镇正在寻找东部农业区与历史文化区的融合点,实施休闲度假生态健康旅游发展战略,提倡生态旅游开发,在国家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使共和成为江门乃至珠三角地区的旅游精品名片。


发展经济不忘保护生态


  在共和的小城镇发展规划中,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不过,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共和镇还是不忘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引入经济项目时坚持高标准准入门槛。目前,共和镇的工业区有东、西工业区,区内形成明确的产业导向,各企业按行业类别进入工业区发展,实现规划控制的效能。

  他说:“最大限度地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共和工业区在开发过程中,坚持环保优先,引进高效低耗能、低污染,甚至零污染的企业,注重从源头上控制污染;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切实杜绝环境违法行为。”

  据悉,近年来,共和镇对工业区实行高环保标准,并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2014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6亿元,比增14%,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大手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与传统城镇相比,生态型城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涉及城市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绿地、动植物等,还与城市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状况有关,各子系统既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共和的城镇建设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通过协调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进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成健康、安全、高效、文明、宜人的居住环境发展。

  近年来,共和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投资近3亿元,通信、供水、供电、教育等城镇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设有中学1所、小学2所;建有镇级卫生院1家;中心城区绿化面积超20万平方米,江鹤一级公路共和圩镇路段计划升级改造,打造成为集景观、美化环境于一体的具有高尔夫特色道路;该镇污水处理厂作为江门市首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已于2007年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完成首期截污管网工程,日均处理生活污水达1万立方米,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标准。碧桂园、虹景小区、宝丰新城和映晖湾等商住项目进驻,改善了城镇居住环境,中心综合功能区已初具规模。

  据了解,近期在省规划设计院的指导下,共和镇开展各项建设活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逐步接通规划路网及供水、供电管网,确保镇区有序地向外围拓展,促进城镇新景观的形成,实现“街道亮化、卫生洁化、环境绿化”,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同时适时开展“三旧”改造工作,改善规划区整体环境,还要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改善。

  根据规划,共和生态公园旁边将建设全民健身广场,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包括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园等场地。另外,规划建设集商场、美食、电影院、娱乐城等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共和中心综合功能区的人居生态环境、增强居住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