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青蟹住进“公寓” 贫困户当“房东”

恩平市横陂镇“基地+公司+贫困户”模式精准带动7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2021-06-25 17:04:38 来源:江门日报

       时逢初秋,走进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青蟹养殖基地内可以看到,一只只青蟹住进了“私人订制”的养殖盒里,正享受着“特殊待遇”。而一旁,蓝田村贫困户吴悦诺正认真地对养殖盒内的青蟹进行喂养、观察。

       “每天上班负责按时喂食,看看青蟹的生长情况,任务不难,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于这份工作,吴悦诺心里很知足。近年来,横陂镇积极探索“基地+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让青蟹住进了“公寓”,贫困户当起了“房东”,带动70户贫困户参与项目,共享发展,实现每户每年增收超5000元。同时,通过发展养殖项目产业链,帮助40多户贫困户、困难户实现安居乐业,每户年均增收5000多元。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生活也更有了盼头。


打造600亩“单身公寓”

       “我和老伴都是农民,以前和其他村民一样,就是种点水稻、蔬菜,一年下来也挣不了什么钱,不够钱买肥料时还要赊账。”这样的生活,是56岁村民吴福娟过去的真实写照。

       横陂镇蓝田村是恩平市的一条边远山村,沿着乡间小路往村里走,村道两旁种满了蔬菜和水稻,这些传统农作物曾是蓝田村不少贫困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然而,要想脱贫致富,单靠传统的方式是难奏效的。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产业基础是实施产业扶贫的前提。“蓝田村位于镇海湾大河的出海口,咸淡水在这里交汇,加上群山环抱,形成天然的避风河湾,是极佳的咸淡水养殖基地。”恩平市横陂镇蓝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健友说。

       结合这一天然优势,横陂镇探索出“基地+公司+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2017年以来,横陂镇投入180万元,规划600亩地打造蓝田青蟹养殖基地,并筛选出特别困难的70户贫困户纳入扶贫项目,参与项目分红。

       与此同时,横陂镇大力创新养殖方式,助力基地增产增收。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圈养与混养方式,基地采用了“一只青蟹一个养殖盒”的笼养方式,大大提高了青蟹的存活率。

       吴健友向记者介绍道,盒子里的水质、氧气、温度、食物量都能很好地得到控制,青蟹能始终生活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下,长得快、长得好。此外,每个“单身公寓”都装有咸水循环系统,能不受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不停生产,最大程度地提高经济效益,让贫困户收到更多的“租金”。

       如今,蓝田青蟹精准扶贫养殖基地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每个月可产出青蟹1万多只,年产值可达800多万元。参与项目的70户贫困户也已全部摘下贫穷的“帽子”,每年可以从基地分红逾38万元,平均每户5000多元。


扶贫之路更加宽广

       横陂镇贫困户吴飘雄的父亲患有脑萎缩症和糖尿病,2010年第一次中风后,右手、右脚失去活动能力,2013年第二次中风后病情加重,属二级残疾。其母亲因身体旧患和腰椎间盘突出,也失去了劳动能力。

       吴飘雄曾先后在广州、珠海当电梯维修工、钩机学徒。为照顾父母,去年4月,在村干部和扶贫干部的推荐下,他进入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工作,月薪有3000元,加上参与基地的项目分红,吴飘雄一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家到基地只有1公里路程。在家门口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让我可以安心照顾父母,心里觉得踏实、温暖。”吴飘雄说。

       理想的收益让在此就业的贫困户充满信心。“小孩子都还小,需要人照顾,我出不了远门。在基地里上班,不仅离家近,收入也稳定,孩子的伙食费有了着落,家里的其他支出也宽裕了。”吴悦诺说。

       除了就业扶贫和基本政策帮扶外,基地的快速发展还衍生出了一条新的产业链,让扶贫之路变得更加宽广。基地每月产出青蟹1万多只,而幼蟹的来源集中于河流自然生长和咸围养殖,这其中的供需关系让捕捞蟹苗在当地成为一种“新兴职业”,在此基础上,收集饲料、编织蟹笼、采集水草、购销青蟹等工作统统成了“香饽饽”,40多户贫困户和困难户就此实现了就近就业,每户可年均增收5000多元。

       与此同时,为实现“造血式”扶贫,建立起长效的扶贫机制,横陂镇党委政府还实施“一户一策”,如以“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发动贫困户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发放医疗补助;帮助贫困户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争取帮扶资金帮助贫困户在读子女顺利完成学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