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人大代表提出“发掘旧城区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教育新地标”建议

让怀旧古迹焕发“教育”活力

2021-06-28 10:52:16 来源:江门日报

透着沧桑感的老屋、磨得发亮的石板路、电线纵横的老巷……墟顶老街、石湾直街、长堤老街,它们被称为江门历史文化的“根”,时刻展示着城市深厚的阅历和史脉,即使苍老,却厚重依然。记者走近它们时,能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与脉动。

在本月结束的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林春晖提交了《关于发掘旧城区文化教育资源,打造“景贤”教育新地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提到,上述三条老街是江门繁华与沧桑的历史见证。景贤学校作为百年老名校,文化底蕴深厚,紧临三条老街,位于旧城区文化古迹保护区范围内,地域优势独特。建议以景贤学校为重要支点,将其与周边古迹连接成怀旧整体,打造教育文化新地标。如此,既能作为社区文化的休闲中心,又能使这个区域成为江门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示范区。

提案宗旨:

为市民提供寄托情感的地方

新盛街向东约50米,一块有着“墟顶街”字样的字碑,镶嵌在小街的路面上。从这里一直向东,地势缓慢向上,一条不长的小街,就是江门的城市“原点”——墟顶街,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此了解的江门市民并不多。

李凤琼女士是85后,她表示:“平日走过长堤一带的老街区,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历史厚重感,但在这一带貌似没有明显的坐标,能让我们市民驻足了解这些古迹背后的故事。老师、父母也从来没有特别跟我们讲述过它们,久而久之就忽略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座城市经济建设繁荣昌盛的背后,少不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就指出,城市文明传承和根脉延续十分重要,传统和现代要融合发展,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对此,《建议》希望景贤学校前门口能作适当的调整和扩建,把“长堤老街——钓台遗迹——墟顶街——石湾直街——中山纪念堂——景贤学校——红楼”等古迹连为一个怀旧整体,从而为市民提供一个寄托情感的地方,也让城市留下一份宝贵记忆。

具体建议:

打造红楼广场及文化教育博物馆

提案具体内容为:首先,建议在景贤学校校门左侧区域预留空地,让接送车辆可作短暂停留,并通过拆除旧楼,把该区域改造为一个广场,设置陈白沙塑像。该广场以红楼为依托,配以植物花卉,命名为红楼广场。可以让市民在此休息,瞻仰陈白沙雕像和红楼。该项目还能有效解决港口路到跃进路段堵车的问题。红楼广场如建成,将成为江门市又一新地标,成为新旧城区的交汇点。

其次,建议将景贤学校校门右侧区域修建成停车场、石湾直街牌坊和文化教育博物馆,用于展示“景贤”系列教育文物和名人系列谱,以及介绍江门教育文化发展、历史概况。博物馆与“石湾直街”“墟顶街”“长堤老街”“红楼”等古建筑形成一个整体,成为有丰富人文景观的文化教育新地标。

最后,建议拆除景贤学校后门周围的一些老旧建筑,参照本市茅龙书院的风格,修建富有岭南特色的明清斗拱式建筑牌坊,并在牌坊附近建造一座古典凉亭、设立江门市原点地标等地面景观,供市民休息和参观。

业内人士:

打造江门“文化名片”,兴建江门“文化地标”

在记者连日来的采访中,对于《建议》,我市众多业内人士给予了一致肯定。

“近年,教育集团化、外地名校进驻江门等利好消息不断涌现,可以看出,我市有决心要把更多优质生源留在本市。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想要留住优质生源,还需增强家长、学生对江门的文化归属感。”景贤学校校长戴旌说,“如果要选出一位人物来代表江门的发展,我认为是陈白沙,因为他的成名历史非常悠久,几乎和江门发源同步。《建议》提议兴建红楼广场,并以陈白沙为核心载体,非常有助于让游客或市民通过陈白沙来了解江门整部发展史。”

“学校不单是知识的加工厂,更应该是文化的整合体以及挖掘体。景贤学校身处独特的位置,非常适合作为重要支点,和周边文化古迹共同组成文化地标,有助于把本土历史文化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江门一中88届校友、毕业于复旦大学的黄树熙说。

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会副秘书长董小荣表示:“江门是从一个‘墟’发展成如今的现代化都市。其最初起源的古迹,如今都保留得十分完好,但如何开发整合它们,并将其打造成江门的文化名片,目前还没有较好的落地方案。景贤学校作为我市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承载着许多江门的记忆,如见证江门教育发展史的红楼,又如咸丰四年发生的红巾军起义,占据狗山(景贤学校内)和清军展开激战的事件等等,因此,《建议》的提出正逢其时,其中兴建红楼广场是非常不错的提议。”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庞鹏在江门生活超过20年,他认为:“新会有小鸟天堂、开平有碉楼,但江门中心城区确实缺乏有代表性的文化地标。目前,在景贤学校周边的这一片古迹区域内,确实需要建一所‘博物馆’,对江门的教育发展史进行整合展示,这样就能为市民和游客了解江门发展史提供一个重要入口。”

文/图 江门日报记者 吕中言


作者:吕中言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