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释放工业经济新活力 “创新”与“智能”唱主调

新会区吹响新一年追赶超越“冲锋号”

2021-06-26 18:03:42 来源:江门日报

  3月30日,首期投资6.5亿元的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项目在古井镇动工,将以生物、医药领域为切入点,打造一个集光学、机械、电子、微型制造等关键设备领域的高通装备产业“硅谷”,这对新会区推进大健康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将带来重大的现实意义。

  3月29日和30日,新会用一天半时间举办新会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首批重大项目暨市重点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活动,共14个项目动工或者投产,正式吹响新一年追赶超越的“冲锋号”。本次活动,同时是新会持续近两年时间,每季度推进的“两看两比”(看增量、看项目,比进度、比差距)品牌活动。

  新会区委副书记、区长梁明建表示,常态化开展“两看两比”活动,倒逼各镇(街、区)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是促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提速的一大有效举措。

  创新要素引领,智能概念融入,记者采访发现,今年第一季度的“两看两比”擂台赛上,无论是动工类项目还是投产类项目,创新与智能,不断释放出新会工业经济的新活力,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持续新动力。

  动工类项目

  创新要素引领 为融入大湾区提供强劲动力

  14个项目中,有8个纳入市重点项目一季度集中开工活动,分别是: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新会区妇幼保健院新院工程、长河化工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改造、星辉智能专用设备制造、锦宏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电子零件及灯饰生产、富和美智能家居和会城冈州大道路面改造工程。8个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

  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项目,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项目是我国首个“生物科创+”分子诊断、高通装备智能制造、疫苗和生物药研发生产交易的全产业链平台,是优质的科技创新型项目,将有力促进我市打造高端装备产业“硅谷”。

  禹工高通装备产业园位于古井镇奇乐村葵围仔,地处珠江水系黄金水道——银洲湖的枢纽位置。一期用地面积约170亩,立项投资额为6.5亿,总建筑面积186385.02平方米,首期将建成物流中心、初中级支撑生产中心、生产校测中心三大板块。

  园区负责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副所长温姌婷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她表示:“目前,国家鼓励发展生物科技产业的利好政策不断,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落地的支持力度也在倍增,我们自身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的关键节点。我们干的事业,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

  温姌婷表示,项目建成后将以生物、医学领域高通装备产品为切入点,通过率先在医院临床检验自动化领域实现发展和突破,用5年的时间搭建起一个集聚光学、机械、磁学、电子、热敏、材料、微型制造等七个关键设备领域的研发生产平台,形成雄厚的装备生成技术、专业测验平台和完善的人才队伍。未来,禹工产业园将是生物医学领域高通装备人才集聚的高地,也将是高通装备创新产品的集聚地与展示区、研发创新和工匠能手的集聚区。

  本次“两看两比”活动中,投资12亿元的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是一个超10亿元项目,该项目位于睦洲镇,毗邻大鳌大桥,将新建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食堂,总建筑面积635536.3平方米,招生16000人。有别于传统的职业学校,广东南方职业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入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30-50家,打造一个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为核心,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研发、产业孵化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孵”融合的产业园区,力争在5-10年内实现园区生产总值达50亿元。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董事长戴初贤认为,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是落实国家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培养急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具体行动,同时是实现江门市人才强市战略,打造珠西智谷,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重大对接。戴初贤充满信心地向大家展示了学校的美好发展蓝图: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园拟投入20亿元人民币,占地约700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今年完成第一期总面积30万平方米,投入超过8亿元,预计2020年投入使用。南方职业学院睦洲校区建成后,将力争五年内升格为应用型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年培养各类专业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5000人。

  投产类项目

  智能概念融入 为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活力

  新臻业混凝土有限公司、航建钢管桩技改项目和松下电子项目等6个项目,是本次“两看两比”活动中展示的项目,记者采访发现,在这些项目中,“智能”一词无处不在。

  走进位于双水镇的新臻业混凝土有限公司,古香古色的厂房和花园式的厂区,从感官上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混凝土厂的印象。这里没有刺耳的搅拌噪音和漫天粉尘,一池荷花和厂区绿树,尽显恬静与优雅。在这里,智能主要体现在生产的全自动化里。

  “我们采用的是业内先进设备和技术,2条年产11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生产线。通过生产管理(ERP)系统,将GPS定位、网络管理、车辆调度与搅拌站控制系统实现无缝衔接,使原材料从入仓管理、投料生产到成品出仓,均实现全自动智能化生产。搅拌站的料场、斜皮带、车间主楼及筒仓实行全封装建设,同时配套沙石分离原料仓、全自动输送带及污水除尘处理设备,项目生产现场实现无扬尘排放、无噪音污染,废水、废料实现循环运用,生产工艺流程达全省同行业领先水平。”新臻业混凝土公司董事长何光强介绍,企业成立于2015年,曾为万达广场、美吉特广场、碧桂园等多个大型商业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混凝土,同时还与广东省基础公司、中铁四局、中建等公司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据悉,新臻业混凝土生产线项目已于今年3月建成投产,将为周边地区大交通建设、城镇建设发展提供服务,预计项目年产值约3亿元,年纳税超1000万元。

  当今世界上大慨很少有人不知道“松下”。因为松下电器公司不仅在日本雄居首位,在世界电器行业也是“誉满全球”。位于会城的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的智能,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产品和技改方面。

  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销售的日资企业,采用日本松下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实现了大量的自动化设备生产。

  松下电子部品(江门)有限公司总经理奥野表示,由于近年车载电容器市场需求大幅增加,松下公司采用“零增地”和技改方式,投资约1.3亿元,在现有厂房增加4条车载电容器自动化生产线。目前,已新上蒸镀生产线、芯子检测线和产品溯源系统等,生产能力扩至原来10倍,年产量达54万台,产值1.2亿元。并计划在明年初再新上第5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部达产后年产量将提升至96万台,产值可达2.3亿元。

  智能融入技改,同样也给这家企业带来非常可观的前景。位于沙堆镇的航建海上风电钢管桩生产线于2018年7月投入1.02亿元技改,采用先进的海上风电钢管桩自动化生产设备替代原有闲置的混凝土管桩生产设备,建设年产4万吨特大直径、特重钢管桩生产线。

  作为海上风力发电的承台的重要基础,海上风电钢管桩是非常关键的基础材料。企业负责人李军涛表示,企业生产线采用非等厚度的钢板螺旋法卷制,自动埋弧焊焊接而成,严格进行防腐涂层涂装工艺,有效提高钢管桩的抗冲击能力,满足海上风电基础钢管桩的耐腐蚀要求。公司产品已运到阳江南鹏岛施工安装,预计今年为企业带来超1亿元的营收,税收达1000万元。

  据央视报道称,目前,中国的海上风电建设正进入井喷期,预计到2020年底,累计并网容量将达到1080万千瓦,是2018年底的3倍左右。随着国家海上风电等大型清洁能源项目的大量上马,后续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

  记者手记

  听新会“奔跑的声音”

  沿着新会东西两翼望向新会大地,正是一年春好处。

  3月29日和30日,伴随打桩机在一个个工地上此起彼伏的声音,一拨落户项目在各镇(街、区)动工或投产,如火如荼,不断加持新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自信和底气。

  站在热闹的项目动工现场,拍下一张张推杆动工的照片,镜头里平坦宽阔的黄土地,可以想像得到:数月后,一栋栋崭新的工业厂房拔地而起,机器声隆隆,生产热火朝天……

  “两看两比”,看的是增量,是项目;比的,则是进度,是差距。通过项目之间的展示与较量,镇街之间的比拼与学习,使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比有对手,追有目标,这是“两看两比”的目的和意义所在。过去一年,新会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战略部署,创新实施投资审批“最多跑一次”和“黄金十条”自动兑付等改革,常态化开展“两看两比”活动,倒逼各镇(街、区)抓招商、抓项目、抓服务,项目落地建设不断提速。2018年,“两看两比”活动共展示项目37个,总投资近10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4个,总投资近80亿元;动工项目21个,总投资70多亿元……新会2018年最终以677.03亿元的生产总值、9.6%的增速双双领跑全市。

  道路千万条,实干第一条。新春伊始,新会2019年第一季度的“两看两比”活动,14个项目以动工或投产方式,以快速推动“工业立区”战略的实际行动,为新会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会位于广东“一核”(珠三角核心区)与“一带”(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处在江门都市核心区,以及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启动区,面临多重叠加的重大发展机遇。随着交通枢纽和三大万亩园区加快建设,新会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放大,产业承载力和投资吸引力持续提升,发展潜力日益凸显。新的一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会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奋斗目标,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实现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会是否有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是否有敢闯敢拼、稳扎稳打的创业劲头。

  国家战略下的新会作为、工业立区路上的追赶超越、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的奋勇争先……在这个春天,我们听到了新会不断“奔跑的声音”。

  


作者:冯瑶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