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不能言的李振棠来说,竖起的大拇指可以用来表达多种内涵:面对给他带来脱贫好政策的新会区委书记文彦,他竖起大拇指,表达对党和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无言感激;面对前来跟他打招呼的左邻右里,他竖起大拇指,表达对朋友的诚挚问候与祝福;面对目前的生活、工作环境,他竖起大拇指,表达他对生活的满足和感恩。
“加大精准扶贫力度”,是新会区2019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近年来,新会倾全区之力,全面加快推进扶贫线和低保线“两线合一”,推动相关保障政策和增收政策落实,并建立长效帮扶机制。至今,新会区已筹集市、区两级扶贫资金4164.076万元,落实集体资产收益扶贫项目18个、老区村扶贫项目65个、帮扶贫困户项目300多个,900多户近3000人全面实现预脱贫。2019年5月5日,记者再次探访了新会区司前镇精准扶贫户李振棠,深入了解他坚强走过的脱贫路。
手艺精湛 补胎技术远近闻名
李振棠今年50岁,是司前镇昆仑村人。在通往司前镇昆仑村的昆石路两旁,有一些店铺,李振棠的补胎店就在其中。李振棠是一位聋哑人,他的补胎店没有设置特别显眼的招牌,若非熟人,未必能发现。
采访中,一辆小车驶来,下来一位男司机。李振棠走上前,用拳头轻捶了一下顾客的肩膀,两人相视而笑。顾客手指汽车左后轮,李振棠心领神会,先用水喷检测轮胎是否漏气,然后拉来千斤顶,卸下轮胎。看到轮胎里暗藏的铁钉,李振棠得意地向顾客展示了一下,以示“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们认识多年了,他是个老实人。”顾客李钜森告诉记者,李振棠虽然口不能言,但他的补胎手艺在司前镇有口皆碑,手艺堪比4S店,说是司前镇最好的也不为过。他补过的车胎,从来没有“返工”的,价格也十分公道。
李钜森以前开过中巴车,对车辆性能的要求相当高,李振棠的手艺,让他十分放心。“就算车胎在其他地方扎了钉子,我也要带回他的店,让他帮忙修补。”李钜森说,除了给汽车补胎,男装摩托车和单车轮毂辐条的校正,也是李振棠的拿手活。
轮毂辐条和车子的稳定性成正比,但因为“工多钱少”,很少有修车师傅愿意接“轮毂辐条校正”这种不赚钱的活。但李振棠不介意,总是来者不拒,一丝不苟地调校辐条,使客人的车子开得稳稳当当,“绝不偏歪”。
为了扩大服务范围,李振棠还自行组装了一辆工具齐全的救援车(三轮车)。若有汽车爆胎或者其他状况出现,他便开着救援车“上门服务”。不过,他接到这类活的机会不多,因为他无法接听电话。
勤劳肯干
逆风飞扬自强不息
昆仑村的村干部李春玲告诉记者,李振棠非常淳朴,为人处事相当得体。他凭着从叔叔那里学到的补胎手艺,在路边搭起了简易木棚,以修补轮胎为生。他虽然勤劳,但因身体原因,生活困难,因此被列为村里的精准扶贫户。
李振棠自己搭建的简易木棚约有60平方米,十分简陋,雨天漏水,冷天漏风,热天是蒸笼。李振棠在村里有房,但因年久失修,早已坍塌,且宅基地与兄弟共有,产权不明,政府无法为其修葺房屋。“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根据他的意愿,镇扶贫办联系了村委会及建环等部门,为他新建了坚固的铁棚屋。”李春玲说。
记者看到,整个铁棚屋分工作间、厨房、卫生间和卧室,收拾得干净舒适。
李春玲跟李振棠相当熟络。李春玲能“读懂”李振棠的手语,李振棠亦能“看懂”李春玲的唇语。见记者再次上门采访,李振棠显得非常兴奋,不断地根据记者与村干部的交谈内容,手舞足蹈地比划着,给记者“说”他的故事。
通过李春玲的“翻译”,记者得知,以前,为了生计,李振棠曾在修补车胎的同时摆卖汽水香烟。“他虽然穷,但从来不自暴自弃。”李春玲作为村干部,接触过不少贫困户,但像李振棠这样穷而不埋天怨地的人,“很少”。
“不少贫困户在生活上和精神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对身边人有隔离感,但李振棠不会。他虽然不能听,也不能说话,但他很阳光、很自信、很自强,绝对不会因为穷而去做违法的事。”李春玲说。
除了修补车胎,李振棠在司前镇政府和昆仑村委会的帮助下,在小店的隔壁建一个简易小型停车场,从上午6时到晚上9时替人看管摩托车和自行车。他比划着告诉记者,补车胎10元、20元,看管摩托车3元。
因为李振棠为人厚道、性格开朗,左邻右里都跟他成了好朋友。
情深如海
父爱无声胜有声
采访中,记者与村干部交流时,坐在一旁的李振棠从我们的嘴型中读懂了谈话内容,不时地用手语“插话”,给记者“补充”细节,表达他的态度和看法。他“告诉”记者,目前的工作、生活环境非常好,政府的帮扶让他非常感激,他很满意和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得知李振棠会使用手机,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读懂记者心思的李振棠毫不介意,高兴地掏出手机,让记者看他和女儿小慈的微信聊天记录。
原来,李振棠是靠发视频和微信表情向女儿“汇报”个人生活情况的。在李振棠的手机里,有一个聊天记录非常有趣:他给女儿发了一个和朋友吃饭的视频,得意地告诉女儿他喝酒了。谁知,女儿立即给他发来一个“啤酒杯”和一个“×”的表情。李春玲解释说,这两个表情是“不许喝酒”的意思。采访中,李振棠还“自作主张”地拨通了女儿小慈的微信电话,让记者直接跟小慈对话,然后乐呵呵地望着记者与他女儿聊天。
小慈告诉记者,虽然爸爸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爸爸给她的父爱绝对不比普通人少。“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狗。突然一天,小狗误食鼠药死了,我伤心地哭了。说不出话的父亲紧紧抱着我,也着急地哭了。每次放学,爸爸总是早早等候在校门口。上了初中后,我住校,一天夜里忽发高烧,学校打电话给我家邻居,让爸爸到学校一趟。那夜大雨滂沱,父亲心急火燎地赶到学校,把我送去医院,陪我打针,给我喂饭,然后忐忑不安地守护着我。现在,我在外地求学,每次回家,我不会提前告诉爸爸,因为他知道了会整天心不在焉。我会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虽然他会指指点点地‘骂’我,但他特别开心。我更希望给他惊喜。”小慈说。
如山的父爱,在无声的世界里丝毫不受影响。小慈告诉记者,父亲在她心里是“最帅的老爸”。父亲为她倾注了一辈子的爱,将来她工作了,也会照顾父亲到老。
记者手记
扶贫先扶志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透过李振棠向新会区委书记竖起的大拇指,我们深深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之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贫困并非天注定,脱贫不能靠等要。
扶贫须先扶志。扶贫,其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扶,更重要的在于对人的意识和志向的帮扶。只有真正摆脱头脑中的“贫困”,才能真正实现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脱贫”。
成功脱贫的李振棠,全身上下,家里家外,都收拾得干净整洁,在采访过程中,他虽无法直接回答记者的问题,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丝毫没有因为往日贫困和残疾而自怨自艾、悲观失望。举手投足间,不卑不亢,流露出对生活的满足、热爱与感恩,令人动容。
李振棠不因贫失志,故得以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