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平灰雕”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顺利通过,意味着开平灰雕这一开平民粹和“祖传瑰宝”,成为了“重点保护对象”。
开平灰雕晋身省级“非遗”意义重大,这是开平市文化部门“非遗”保护工作又一里程碑。至此,开平市拥有一个国家级“非遗”——泮村灯会,四个省级“非遗”——广合腐乳、金声狮鼓、开平民歌、开平灰雕。
有关开平“非遗”及其保护工作的话题,也因此更加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更多的人知道,开平,除了有世界文化遗产之外,还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平“非遗”,亮点何在?保护与传承工作,意义何在?出路何在?
A
“世遗”之外有“非遗”
开平,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还有一大批令人回味无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目前为止,开平市普查出并列入该市市级“非遗”项目的多达23项,这些“非遗”项目,是开平文化中的“老字号”,开平民歌、卖鸡调曾唱到北京,唱出国门;泮村灯会、杜澄龙舟、新风龙舟等活跃在开平乡间;赤坎豆腐角、马冈鹅、马冈濑粉等是开平地道小吃……
“非遗”,是一个地方民俗、人文精髓的体现,是开平民俗风情和风俗文化的“祖传瑰宝”。那些散布在侨乡大地的“非遗”项目与“世遗”交相辉映,共同唱响开平传统文化的“主题曲”。
开平的这些“非遗”项目,无不折射出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比如泮村灯会,它是目前开平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作为开平市水口镇泮村乡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泮村灯会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泮村乡彩旗蔽日,炮竹声声,全乡群众簇拥着3米多高的大花灯,以罗伞开路,龙狮伴随,从早到晚,游遍全乡。泮村乡人以此习俗,传延至今,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族运兴隆,非常灵验。每年灯会,许多在外工作的泮村人,港澳同胞和旅外华侨也专程回乡参加灯会,台山、新会、鹤山等邻近县市的群众也前来参观助庆。记述灯会盛况的文章、图片和音像制品传遍国内外,影响深远。
B
“非遗”保护工作“一级跳”
大约十年前,全国各地涌起了一股“文化遗产热”,从中央到地方的文化部门,因势利导,热热闹闹掀起了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级、晋级工作。开平也不例外。
就在那时,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也大约从那时开始,开平市文化部门启动了对当地“非遗”项目的普查与评级工作。
2006年,开平市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设立专门的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非遗”项目的日常普查、申报工作。同年11月,开平市府办还颁发了《关于印发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同时,开平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在具体工作上,一方面加大“非遗”申报工作,让一批“非遗”项目入选国家级、省级、江门市级“非遗”名录,一方面对濒危的民间艺术项目和民间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和记录,并制作专题片,同时确立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不断增强其生命力。
到2010年,开平市成功普查并落实了23项开平市级或以上的“非遗”项目。同时,成功将泮村灯会申报成为了国家级“非遗”,将广合腐乳、金声狮鼓申报成为了省级“非遗”。这是开平非遗保护工作的“一级跳”。
C
“非遗”保护工作“二级跳”
开平“非遗”保护工作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从2011年至今,开平市文化部门又掀起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二波”。
开平市文化馆馆长魏巍介绍说,在这一波的保护行动中,开平市文化部门注重对原有“非遗”项目的“晋级”申报,注重对很有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深度挖掘”。成绩是明显的,开平民歌、开平灰雕,先后晋身入了省级“非遗”。开平“非遗”保护工作成功实现了“二级跳”。
开平民歌,是开平一带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民间艺术种类之一,开平民歌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其审美价值和较强的生命力也是开平人生命形态、生存方式的体现,也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去年初,开平民歌成功申报成为了省级“非遗”,开平著名曲艺家张巨山被确定为开平民歌省级传承人。目前,正在向国家级“非遗”的目标前进。
近年来,开平市文化部门对开平民歌的深度挖掘工作一直没有停步。前些年,《开平民歌》专著成功出版发行。去年,开平市文化部门对开平民歌进行了再次整理,选录了一批很有特色的民歌,录制了CD光碟,并出版发行,同时,开平市文化部门还为开平民歌CD光碟发行举办了盛大的发布会,邀请了开平籍著名音乐家杨达,以及一大批华侨代表、文艺界代表观摩、演绎开平民歌。当前,开平市文化部门正在着手为开平碉楼演绎一部“民歌剧”,邀请了省内众多专家召开研讨会,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今,剧本已经进行了三四次的修订,即将推向排练阶段。与此同时,由张巨山整理的《开平民歌集》,也正在收录优秀作品,即将出版……
今年8月,开平灰雕正式晋身省级“非遗”,这是开平非遗保护工作最新的大事。开平灰雕是一种开平民间手工制作艺术,起源于清代中叶,盛行于民国年间。不少乡村房屋的屋脊上等地方都有灰雕,造型各异,色彩斑斓,形态优美,寓意吉祥,集装饰、祈福、信仰、观赏等多种功能。
对于开平灰雕的保护与挖掘,开平市文化部门同样不遗余力。一方面,注重培养青少年对开平灰雕的认识、兴趣和制作技艺。今年暑假,开平市文化部门举办的暑假公益艺术培训活动,就专门开设了开平灰雕技艺培训班,由开平灰雕传承人李达维亲自授课,20多名小朋友学得有滋有味,并学有小成。他们的灰雕作品,还摆上了暑假公益艺术培训汇报晚会的舞台,受到群众欢迎。同时,开平市文化部门还多次组织了开平灰雕艺术进基层、进校园活动,让农村群众,让校园学子感受灰雕艺术,学习灰雕制作技艺。
另外,开平市文化部门和开平灰雕传承人李达维,在金鸡镇文体中心专门成立了“宗达开平灰雕工作室”,为未来培养一批灰雕制作能手,选拔开平灰雕技艺的接班人打基础。李达维表示,以传统的灰雕制作技艺,再结合现代人的艺术审美,制作出有时代感的灰雕工艺品,将让开平灰雕产生经济价值。
D
“非遗”保护与传承
的困局
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其意义不容置疑。
但记者了解到,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非遗”项目正处于濒危状态,不少民间手工艺制品和珍贵实物没有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同时,部分民族、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人,或因缺少培训和传承阵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往往因为艺人的离世而消亡。这些,正是开平“非遗”项目所面临的最大窘境。
比如“泮村灯会”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就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当地进城务工和外出求学、工作,以及出国定居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增加,农村人口中的青年人数量相对减少。同时,绝大多数青少年喜欢新潮的娱乐项目,灯会渐渐失去了其吸引力。更重要的是,现在能制作花灯的师傅只有寥寥几个,且都是老年人,亟待培养继承人,否则花灯制作这项传统工艺将会彻底失传。
E
将“非遗”打造成
文化产业
开平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将开平“非遗”打造成一大文化产业,将是保护、传承开平“非遗”一种有效的途径。从“非遗”项目到文化产业项目的转变,其实就是一个开发利用,拓展其市场空间,发掘其经济价值的过程。
最近的开平灰雕晋身省级“非遗”,是开平文化部门力推的一个结果。晋身省级“非遗”,意义是重大的,一方面,能提高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得到国家和省的扶持。所以,下一步,开平文化部门将继续不遗余力主推一些重点项目,申报省级、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让它们进一步发扬光大。
谭发宁说,开平众多的“非遗”项目面临保护困境,其出路是必须走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必须让它们“走出来”,在文化市场上获取应有的经济价值。如何走呢?可以考虑将开平“非遗”保护与开平旅游业发展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好开平旅游的大平台。比如开平民歌,近年来就出版了专著,也录制了光碟,书本和光碟,都进入了开平旅游景区,也进入了酒店,被游客们广为购买,游客们既可以听到开平民歌的声音,也可以看到开平民歌的介绍。开平民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其他的“非遗”项目,比如美食类、工艺品类的项目,都可以尝试进行大开发,成为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
谭发宁说,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国家政策如今有了微调,申报的主体,要求要来自“民间”,尽可能是传承单位和传承机构。这种变化,必将更好的让“非遗”项目得以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也会因此更好地走上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开平市文化馆馆长魏巍在接受采访时说,多年来,开平宣传文化部门在开平“非遗”工作上不遗余力。“开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在今年年底开馆迎客,这是开平“非遗”保护工作的又一大事。这个馆,设在开平市文化艺术中心9楼,面积达700平方米,里面陈列有开平23个“非遗”项目的图文和实物,如此做法和如此规模,在全省都为数不多。
“非遗”项目要更好地破解困局,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走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化的路子是必须的,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文化部门的精神。“非遗”项目,要进入文化市场,既要有对于传统的“坚守”,又要有时代感的“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和市场空间。比如开平灰雕,其本身是开平的一种传统建筑艺术,是附属于建筑之中的,但它的特点,是有浓厚的华侨文化元素。可以考虑将华侨文化最浓厚的开平碉楼,与开平灰雕相结合。在开平碉楼的微缩模型上,通过开平灰雕的技艺,打造出具有3D、甚至4D效果的工艺品,再通过精美包装,应该就很有市场空间。
■记者手记
实现文化价值和
经济价值“双响”
任何事物,要实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必须要有其存在的价值。开平“非遗”项目亦是如此。
众多的开平“非遗”,大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无论是地方民俗泮村灯会、大梧火龙等,还是地方特产马冈鹅、金声狮鼓等,都具有极其浓郁的文化价值。
开平“非遗”的文化价值虽然不容置疑,但纯粹的“文化”,在现实中往往会被无情地“边缘化”。它们,大多数只留下了文化的印记,而失去了文化的市场,也就产生了生存艰难、后继无人的窘况。
记者认为,在坚守文化价值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掘出经济价值。或许,这才是开平“非遗”项目能得以发扬光大的关键。
要发掘出开平“非遗”的经济价值,需要有它们在市场中生存的“土壤”。这块“土壤”,就是与开平旅游业“联姻”。比如泮村灯会,完全可以进行商业化包装,全面走向开平的旅游市场,在立园或者自力村进行每周一次、两次的表演,这样,不就又有了市场吗?有了市场,还怕后继无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