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彼此相互尊重、不必“热情过头”…… “举手之劳”有助邻里和谐

2014-08-11 10:28:11 来源:江门日报


如今大家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高楼大厦取代了老房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邻里关系的正常发展,淡化了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友情,邻居间变得越来越不爱走动,越来越陌生。

实际上,邻里之间需要相互守望。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良性邻里关系的回归,正是每个市民所期待的。

从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新型邻里关系”栏目,探讨邻里关系的症结所在和解决之道,希望能够对我市新型邻里关系的建立有所帮助。

隔壁邻居姓啥?不知道!从事哪一行?也不知道!平常上下楼梯、进出电梯,脸熟的最多点头致意,面生的干脆招呼都不打,甚至心里还嘀咕“不会是小偷吧?”……面对“邻居变成陌生人”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发现饲养宠物、装修噪音、厨房油烟等小摩擦,往往会导致邻里关系降至“冰点”。另外,社区内的一些集体活动,竟成了邻里间深入交流的唯一途径。对此,记者走访了几位不同背景的市民,了解他们的邻里相处之道。

“搬来这边居住后,绿化好、环境好,而最让人宽心的是,左邻右里都是热心肠。”林姨年过八旬,与丈夫新伯于去年10月份搬到甘化社区内居住。林姨告诉记者,虽然居住时间不长,但她已经交到许多好友,“早上和别人聊聊家常,就能消磨大半天时间。”林姨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份,新伯不小心摔倒在路边花圃中,幸得路过的社区热心居民及时相助,新伯才转危为安。林姨告诉记者,如果社区其他住户有需要她也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林姨认为,社区需要热心人,即便是举手之劳,对和谐的邻里关系也大有帮助。

从湖南来到江门定居后,肖小海与丈夫在篁庄社区内开有一家水果店,价钱实惠、斤两足秤,为这对夫妻争取了不少熟客。算算时间,肖小海一家已经在篁庄社区内居住了超过12年。

肖小海告诉记者,生活习惯方面,已经被身边的邻居“同化”了,不仅口味变得清淡,家里还经常煲老火靓汤;邻里关系方面,肖小海一家也与邻居和谐相处。以肖小海所经营的那家水果店为例,旁边有福建老板开的云吞面馆,有湖南老乡开的麻将馆,更有大量篁庄本地居民的商铺,肖小海介绍,端着饭碗相互串门,那是常有的事。

肖小海认为,作为外地人要融入当地社区,没必要“热情过头”,更不需要“处处提防”,即使习俗不一样,毕竟不是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只要有事多沟通,有需要时搭把手而不是大门紧闭,邻里关系就能从紧张变得和谐。

从1991年算起,骆阿姨已经在甘化社区内居住了23年。谈起与老邻居们的关系,骆阿姨笑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良好关系背后的秘诀,是相互尊重隐私,不随便打听、传别人的家事。

据了解,骆阿姨的小孙儿阿聪患有精神残疾,随着坚持治疗,阿聪不仅病情逐渐稳定,还加入了该社区内的一个志愿者组织。骆阿姨坦言,阿聪刚被查出患有精神残疾时,她承受了很大压力,尤其担心孙儿被邻里街坊“看不起”,但实际上,周边的住户包括社区内的居民都对阿聪非常友好,这也为阿聪病情的好转打下了良好基础。

骆阿姨认为,邻里相处之道,尊重与理解必不可少。

8月8日下午,篁庄社区居民劳红梅带着侄女小瑜参加了社区居委组织的集体活动。劳红梅今年41岁,从爷爷那辈起便一直在当地居住,是篁庄社区内不折不扣的“土著”。劳红梅告诉记者,随着城市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进了该社区内工作、定居,原有的邻里氛围、街坊关系,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劳红梅表示,邻里间住得近,尤其是一些外地邻居,相处时间短,小吵小闹少不了,但在关键时刻总能帮忙扶一把。“大家都是普通老百姓,没什么讲究的,谁家里老人病了,帮忙打个电话通知医院,下雨天了替邻居收回晾出来的衣服等等,都很常见。”劳红梅说。

社区内的外来人口逐渐增多,居民流动性逐步增大等,也已经是普遍现象。劳红梅认为,面对新邻居,尤其是外地来的邻居,不妨主动帮助其融入社区,因为不少邻里间的摩擦,都是因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习俗等而引起的。


作者:李千帆 黄硕明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