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他们选择坚守,向大海“种下”希望

横陂镇蚝苗养殖业“看天吃饭”,养殖户们思考如何破解发展难题

2021-06-30 17:16:41 来源:江门日报

  踏入5月,镇海湾进入投放蚝苗的高潮,一艘艘满载水泥板的大船沿着海湾,在大海上“种下”水泥板,等待秋天的收获。

  横陂镇是恩平唯一的沿海镇,经过横陂镇的省道S276有一大段是滨海公路,红树林、海风、晚霞、落日……镇海湾特有的景致在这里一一呈现。除去海景,这里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产业——蚝苗养殖。

  5月22日,记者来到该镇的洪窖码头,探访了当地的蚝苗养殖户、养殖工人。对他们来说,蚝苗养殖需要运气,有人赚钱,有人亏本,但他们选择坚守。

  现状

  蚝苗养殖成当地重要产业

  在镇海湾区域,传统的大蚝养殖日渐式微。近年来,镇海湾蚝养殖户的主要产出已经由大蚝转为蚝苗。

  养殖蚝苗的主要方式有三种,最主要的一种是把约10CM×10CM规格的水泥板串起来,挂放到海中的竹木架上,让蚝苗附着其上。第二种是把30CM长的水泥柱插在海泥中,待蚝苗附着其上。第三种,用绳子打结,让绳结沾上水泥,把其挂放在竹木架上,等待蚝苗附着其上。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下板”“下柱”“下绳仔”,统称“下苗”。

  养殖户告诉记者,一般来说,都是农历四月开始下苗,一个月后即可看到是否长苗。农历八月到来年三月,来自江门本地、湛江、珠海、阳江、汕头和广西、福建等地的蚝老板会纷纷前来镇海湾看苗,下定金求购蚝苗。据了解,蚝苗养殖已催生多个上下游产业,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洪窖码头的小卖部,记者见到了横陂镇园山村的凡叔。长年沐浴在海风之下的他肤色黝黑,头发花白。他与记者聊起了自己多年的养殖经历。

  “希望你们多点向上面反映问题。”这是凡叔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凡叔养殖蚝苗已有多年,今年下了18万块蚝苗板,“我们这是小打小闹,别人都是几百万级别的。”凡叔告诉记者。在码头,记者看到了一位冯姓老板,他下的水泥板数量达100万块,他表示,镇海湾周边下蚝苗的老板中,像自己这样级别的并不少见。

  “长势较好的蚝苗板一般可以卖到约1.5元/块,如果100万块蚝板可以顺利卖出,销售额就有约150万元,扣除各种材料、人力、船只等成本后,能赚好几十万元。”一位在场的老板分析道。

  困难

  养殖户盼降低成本提升产量

  凡叔表示,现在蚝苗养殖越来越困难。以去年为例,吊在海中的水泥板长苗形势很不乐观,他下了三十多万块,长苗的只有几万块,“连成本都亏了”。

  据介绍,现在,蚝苗养殖的成本直线上升,材料和人力成本是支出的大头。养殖蚝苗,首先要在海中搭起木架,以凡叔长约300米、宽约3米的木架为例,几年前的搭建成本已经要十多万元。凡叔表示,他已经用了麻竹这类低成本的材料替代,如果用树木,成本会更高。同时,木架使用三年左右后就要进行修补。

  “去年请工人,价格150元一天,今年已经升至200元一天。下苗期间,我每天都要请十个左右的工人。”凡叔说。此外,因为不能自己捣制水泥板,凡叔只能花钱购买,串好的水泥板每块平均要0.15元,18万块水泥板,价格为2.7万元。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成本。然而,下到海中的水泥板并不一定会长出蚝苗。“看天吃饭,豪赌一场。”凡叔无奈地告诉记者。如何降低成本、提升产量,是蚝农们一直希望破解的难题。

  然而,也有做得不错的蚝农。前年,蚝农吴伟的蚝苗长势很好,卖蚝苗赚了不少钱,他全款买了一辆20万元的轿车。园山村的吴叔却连进入“赌局”的机会也没有。他告诉记者,自己没办法搞到融资。“借钱借不到,找银行贷款也不批”,吴叔已经多次到银行洽谈,但都一无所获。

  一位银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养殖行业风险比较大,回报周期比较长,银行对放款比较审慎,但也并非不可能放款,“只要项目通过审批,企业或者个人征信过关,获得低息贷款的成功率并不低”。

  此外,台风等极端天气也会对蚝苗养殖造成很大影响。“十多年前,一场台风几乎把所有的蚝排都冲到镇海湾大桥,那一年,大家损失惨重。”凡叔对那一次的天灾记忆犹新。

  影响

  为周边村民带来就业机会

  记者在洪窖码头看到,工人们正在卸载一辆满载蚝板的货车。男人和妇女们顶着烈日干活,码头只能听到水泥板碰撞发出的声响。“老板的蚝板有几百万块,我们从农历四月初干到现在,目前已经下了大部分。”一位妇女告诉记者。据了解,一般情况下,工人们会从上午10点多一直干到下午5点,中间休息一下,一天下来,可以赚150-200元。

  下午4时,洪窖码头对出的海面海浪翻滚,黄黄的海水朝着镇海湾大桥奔流而下,退潮的时刻到了。记者跟随园山村村民吴颖忠的小船,到海上观看工人作业。海上,几条装满蚝板的平板船顺流而下,蚝农们都在赶时间吊挂蚝板。海水退潮之后,木架露出水面,工人们快速地把一串串水泥板挂上去。风轻云淡,相对陆地上干热的空气,海上的工作环境更舒适。

  上岸后,吴颖忠告诉记者,他经常干这些海上的活,如果从码头卸货干到挂好蚝板,每天的工资是200元,如果仅仅是在岸上卸货,工资是120元。在原洪窖镇政府的所在地,二十多名工人正快速地用胶丝把水泥板串起来,几名女性工人正把串好的水泥板传递到货车上,他们热火朝天的工作氛围与周围荒芜寂静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捣制买卖水泥板的一位老板娘赵姨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四五车水泥板“排队”等待她的工人。

  在采访回去的路上,记者遇到了多辆载着水泥板的货车,这些水泥板将被运往各个蚝苗养殖基地。

  捣制水泥板、串水泥板、下蚝苗、搬蚝苗,这一系列的环节让村民全年都有工可干。蚝苗养殖为当地村民的稳定就业提供了保障。

  ★手记

  谋求困境突围 让蚝苗养殖更可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镇海湾一带的蚝苗养殖户目前大都“靠天吃饭”。记者认为,相关机构可以加强技术支持,提升蚝苗的附着率,使蚝苗养殖更加可控。此外,相关部门也可引导蚝农与农业保险深入对接,降低蚝农损失。

  近年来,江门生蚝的品牌越来越响,但较高的风险也成了蚝农难以承受的痛。把蚝苗养殖从“豪赌”变成良性发展的产业,需要蚝农、相关机构更多的思考和行动。


作者:吴健争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