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建设没有“围墙”的医院

蓬江区家庭医生式服务探析

2015-01-09 20:04:06 来源:江门日报

  “可以用四个字来表达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满意度:可信可敬。”这是记者近日来到北街社区黄济深老人家中探访,从他口中亲耳听到的。

  黄济深老人今年76岁,家住北街社区良化西路,由于4年前的一次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偏瘫,行动不便,子女长期在外,看病治疗只能依靠老伴。“自从有了家庭医生式服务,解决了我们很大的问题,根本不用跑到大医院,就近就可以看病,服务也很到位,打个电话,医生就上门了。”黄济深老伴王美婵介绍说。

  那到底什么是家庭医生式服务?记者了解到,这是目前全省正在推行的一项服务新模式,是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为签约家庭和个人提供安全、方便、有效、连续、经济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而蓬江区作为全省试点36个县(市、区)之一,在去年3月全面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以来,截至去年12月,蓬江区已有2所镇卫生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全区已签约的社区居民家庭7830户、25291人。

  记者近日走进了实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深入了解了该试点的经验,解剖家庭医生式服务推行的好与难。

  特点

  家庭医生不仅治病还做预防工作

  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之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呢?记者了解到,签约家庭医生之后,家庭医生将成为签约家庭的健康“守门人”,不仅治疗疾病,还会主动帮助签约家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的发生。

  “它与私人医生的差别,在于家庭医生式服务是按国家政策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对多’的关系,而私人医生是‘一对一’的,服务内容、性质也不一样。”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钟辉向记者介绍说,签约后,只要在协议期间有任何需求,包括健康的、非健康的,医疗的、非医疗的,以及家里的个性化需求等,卫生服务中心都会帮签约者全方位管理起来。

  对家庭医生式服务与居民相对更熟知的家庭病床关系,钟辉解释说,家庭病床是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内容之一,主要针对行动不便的慢性病或大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稳定的康复期的居民。符合该类型居民可向家庭医生申请居家康复,如自费对象不限病种,医保对象须向社保部门申请,符合建床病种条件并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

  “家庭病床,这一举措大大减少了众多患者在康复期占用大医院床位现象。”钟辉介绍说,而家庭医生的职责从传统的“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家庭医生制度是我们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发展方向。

  “遇到我们家庭医生不能解决的,我们就转介,提供线索,起到这样一个纽带作用。”钟辉说,从某种角度看,家庭医生是社区居民的健康管家,服务的侧重点是以健康为主,而不是疾病。比如对现在独居老人心理压力过大,发病率高问题,他们不仅会对独居老人进行免费体检,不只是开药、叮嘱,还会对独居老人进行后期的动态跟踪服务,比如把签约对象召集起来,开展一些健康讲座等活动,引导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优势

  推倒一堵“墙”,主动进社区

  那么,怎样才能签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其服务又是如何开展的呢?据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主要依靠社区卫生服务团队来开展,一支完整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由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居民只需在居住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由选择服务团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简单签署一份《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便可免费享受健康“点对点”和“面对面”服务。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日前,在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治医师陈汉钦按照惯例收拾起他的医疗服务包,到黄济深的家对该老人的病情进行跟踪、复查。

  量血压、测体温、检查心肺功能、做针灸、推拿……这样的服务,陈汉钦一周至少要给黄济深做三次。在服务的同时,黄济深老人还不停地与陈汉钦交流着,思维十分活跃。

  据黄济深的老伴王美婵介绍,在签约服务协议的一年多时间里,黄济深的病情从重度瘫痪中逐渐好转,精神状态也恢复了,变得开朗起来。回首一年前,“他中风后留下后遗症,经常不定时地发癫痫病,有时候摔到地上,我一个人根本搬不动他,但打个电话,家庭医生几分钟就过来了,现在一年多都不发病了。”王美婵说。

  记者现场了解到,除了上门服务,服务中心的医疗团队们还给王美婵普及健康、护理知识。对此,黄济深老人笑着对记者说,“她现在都快成了半个专职护士。”

  “我们和签约对象都是老朋友了,他们非常信任我们。”陈汉钦说,有些家庭的子女在外面工作,没办法照顾老人,留父母在家又不放心,聘请保姆的开销又承担不起,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开展以后,有些居民专门主动去配了家里的钥匙,交到他们身上,让他们帮忙“管家”。

  “我们整个社区服务中心医疗团队有105人,其中30人专门从事家庭医生,他们都是一帮具有专业学科背景和爱心的年轻人。”钟辉介绍,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际上推倒了一堵“墙”,建了一家“没有‘围墙’的医院”,如果普及面广的话,无论是家庭、政府、医院还是社会都将是“四赢”局面。

  困境

  家庭医生式服务“叫好不叫座”

  “我省的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刚刚起步,各地也没有很好的经验供我们参考。”蓬江区卫计局局长覃红说,蓬江区是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确定的全省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的城市试点区。

  而记者了解到,虽然家庭医生式服务获得了不少居民的认同,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蓬江区试点的发展状况来看,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签约率都还很低。目前蓬江区虽然已签约社区居民家庭7830户、25291人,但签约户仅占常住人口户的3.71%、签约人数占常住人口数的3.52%。

  “我们在签约过程中,还是一厢情愿,属于被动的。”陈汉钦介绍说,“说实话,我们在上门宣传的时候,不少居民对我们的能力水平、费用等方面产生过怀疑。”

  对此,钟辉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老百姓陈旧落后的就医观念、分级诊疗制度的不健全和医保政策的导向问题。

  他认为,一是老百姓就医观念落后,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知晓率还很低,“老百姓眼中都认为大医院的医生水平好,小医院的医生水平一般,对我们的医疗水平信任度不高。”

  其次,分级诊疗制度不健全,导致首诊在社区无法实现。对此,钟辉进一步解释说:“按照真正成熟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明确的病种分类限制要求,还有等级程度分类。比如我患了感冒,在分级诊疗制度里面,只能在社区里看,医保给你报九成,如果直接跑到大医院去,一分钱没有报销。如果我患的是心脏病,在小医院检查解决不了之后,如果直接去了二、三级医院,没有通过家庭医生转介,那只能报四成,有家庭医生转介报七成。”

  “另一方面,社区医院难以享受到更多的医保政策,导致大量医保资金费涌向大医院,这也是签约率低的一大原因。”钟辉说。

  而近日由省政协人资环委牵头组成的调研组在广州、东莞实地调研发现,我省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仍存在基层人才短缺、激励机制缺乏、职业晋升通道狭窄、分级诊疗体系不畅等“四座大山”。

  出路

  台湾全科医生 培养模式值得学习

  记者了解到,对于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探索,世界各国很多都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制度。如澳大利亚,家庭医生扮演了社区“守门人”的角色,提供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医疗保健、传染病监测、健康咨询、病人转诊等服务。通常情况下,80%的病人会在全科医生诊所得到终止医疗服务,只有20%的病人被转诊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我们应该向其他地方学习,比如台湾在顶层设计、志愿者系统、服务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钟辉说,台湾在家庭医生式服务方面很先进,一切以人民为中心,任何医疗、非医疗方面的需求都能满足,并且有非常成熟和良性发展的志愿者系统。其次,台湾更注重谦卑、认错、付出等文化导入,他们的理念不是‘要我服务’而是‘我要服务’。”

  对此,钟辉进一步解释说:“台湾有非常完善的健保系统和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从医学院里专门设立全科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招收这些生源进来培训,本科培养毕业以后放到社会中去实践,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然后回到大医院去各科室轮岗,轮岗以后经过考试合格拿到全科医师执业资格证书,同时授予他硕士学历,再让发医师牌。”

  “这些具备家庭医生条件的专业人才,或自己选择开诊所,或到社区医院工作,这样台湾全岛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像罗列星星一样,每个地方都有分布。” 钟辉说,居民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满意的家庭医生式服务机构,而机构之间相互竞争,逐步提高服务水平。这些机构之间为争取更多政府在购买服务中投入的服务总经费,减少病人转到大医院去,从而想方设法让签约对象少生病、晚生病或者是不生病。

  据了解,我国自2006年起就开始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探索工作,近两年来,北京、上海、杭州三地分别开展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模式的试点工作并获得阶段性成功,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

  “这些早试点的地区,有了一套完善的配套措施,所以开展得比较顺。”钟辉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下一步的发展,还需要国家、主管部门、高校、地方政府、基层医疗机构五个层面同时同步去推行,制定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作用。

 


作者:黄震 肖开刚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