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门库 > 新闻报道

培育社会组织 滋润“民生大树”

蓬江区出台扶持政策,搭建成长平台

2015-03-20 22:21:21 来源:江门日报

  “我以前胆子很小,但自从来了这里以后,感觉很开心、幸福,就像生活在大家庭一样。现在,我充满自信,每天都很快乐,真的非常感谢‘红日’的一线社工们!”周郡村残疾人阿贤所发送的这条短信,记述了蓬江区残疾人服务中心棠下站进驻运营项目服务以来,为自己的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像这样的短信,据项目负责人、蓬江区红日社工服务中心社工邹巧薇介绍,在她的手机里,还保存了很多。

  随着蓬江区“民生大树”的茁壮成长,如今正有越来越多像阿贤这样的残疾人、长者得到了实惠,从生活中拥有了饱满的幸福感。这既是社会组织成长壮大、社工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硕果”,更是蓬江区多年来关注底线民生,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承接社会服务所付出努力的“结晶”。

  德信行社工服务中心:

  社会组织发展迎来“春天”

  德信行社工服务中心是第一批由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出壳的社会组织,也是全市首家司法社工机构。谈到成立德信行的初衷,德信行主任张劭芬告诉记者:“我希望将法律实务与社工理念融合,为更多有需要的群众架起一座法律援助的桥梁。”

  从萌芽孵化到成长独立,德信行走过了曲折的起步阶段,张劭芬坦言“我们在成长路上,得到了政府和孵化基地的巨大帮助”。其中,蓬江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的帮助“必不可少”,“他们安排了培训,帮忙寻找资源,还帮助我们逐步开展起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服务。”

  2013年7月,蓬江区首届公益创投举行,德信行的“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和“康乃馨”单亲爸妈互助会项目顺利入选,这是德信行收获的第一颗“果实”。其中,“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在创投末期评审中名列前茅。不久前举行的蓬江区第二届公益创投中,德信行的“蓓蕾行动”——青少年模拟法庭法治培训服务项目和“活出新TEEN”青少年社区矫正历奇活动服务再次入选。

  除创投外,德信行还承接了“暖阳计划”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服务项目、环市街道残疾人维权服务项目、“蓬江和美,有爱同行”关爱困难单亲母亲服务项目、蓬江区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等服务。“蓬江区社会组织发展迎来了‘春天’。”张劭芬说。

  红日社工服务中心:

  运营项目有助于能力提升

  蓬江区红日社工服务中心是另一家从孵化基地走向社会的新生社会组织之一,它的成长同样离不开蓬江区这个温暖的“大环境”。其中,蓬江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就是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红日”进行运营管理的。

  “这是蓬江区乃至全市的首个农村残疾人服务示范点,目前已完成硬件改造,并开展了康复、残疾人技能培训、居家康复等服务。”邹巧薇告诉记者:“服务开展以来,确实帮助了很多残疾人改善生活,他们纷纷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而在家里的残疾人,也有很多得到了我们的居家服务,改变很大,还时常发短信道谢。”

  回忆半年来取得的成果,邹巧薇认为,除了社工团队的努力,“当然也是离不开各级市、区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从硬件改造到运营,他们都很关心,还给予了很多指导。”其中,“周郡村村委会也在上门入户、联系企业时给予了我们很多帮助。”

  “从政府部门,到村委会的支持,不仅让中心的服务很快走上了轨道,更让社工团队在项目运营中,积累起服务经验,提升了承接服务的能力。”邹巧薇说。而这仅仅是“红日”在蓬江区承接运营的项目之一。

 

  培育

  扶持政策助推社会组织发展

  告别“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离不开政府职能转移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

  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两条腿”,“两条腿”走路需要协调。作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如今已成为蓬江区加快政府职能转移,“种好民生大树”的重要抓手。蓬江区委常委雷治灿指出:“蓬江区向来很重视社会建设工作,尤其是出台扶持政策,加大社工、社会组织培育力度,以此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做好保障底线民生的养老助残等服务。”

  有统计数据显示,蓬江区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目前已达到332家,可2012年这一数字还仅为139家,3年多翻了一番还多。其中,社工机构也从2012年的1家,增加到目前的22家。由此可见,自2013年以来,蓬江区社会组织已进入“活跃期”,数量发生“井喷式”增长。

  “为了培育社会组织,我们设立了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槛,缩短审批时限,还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蓬江区社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小平认为,社会组织数量高速增长与蓬江区采取的扶持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其中,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从2012年设立时的30万元逐年增加,2013年达40万元,2014年增至50万,并明确以后5年每年增长比例不低于10%。此外,在蓬江区政府和孵化基地的扶持下,目前已有22家社会组织入驻孵化基地,成功孵化社会组织13家,成为蓬江区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搭建成长平台

  有了温暖的萌芽环境,还需要有充满活力的成长平台。“借助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等形式,我们还以项目带动,刺激了社会组织的成长。”陈小平表示。据统计,2013年,蓬江区投入375万元购买了社会组织33个服务项目;2014年投入2018万元购买了76个服务项目。

  “近年来,全区购买服务力度确实是不断加大,重点集中在养老、助残、救孤、帮教散居儿童、外来工子女等方面,着力解决基层老百姓最迫切、最现实的需求问题。同时,这也为社会组织提供了成长的机遇和平台,推动他们提高承接服务的能力。”雷治灿说。

  其中,蓬江区投入50万元于2013年5月举行了首届公益创投,成为全市首创。此次创投吸引了20家社会组织报名,申报项目超过30个,并有20个项目晋级项目评审,涵盖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外来工服务、司法服务等,本土社会组织的活力被大大激发。

  去年11月,蓬江区再次举办公益创投,投入资金总额达到200万元,比首届公益创投翻了两番,并在全市首创“微公益”项目。仅面向社会组织设置的B类项目,就吸引了全市的34家社会组织报名,申报项目达73个。

  此外,蓬江区还积极参与全市首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其中10个蓬江区项目,投入资金达165万元;第二届“养老·助残”公益创投,蓬江区的3个项目投入87.5万元;“学校社工”公益创投,10间学校投入资金65万元。

  “蓬江区社会组织的迅速成长,主要因为‘动力增强’、‘服务提升’、‘政府驱动’和自身发展。”蓬江区民政局副局长李洁凌表示。

 

  成长

     规范社会组织 参与社会治理

  “数量要壮大、质量要提升,这是蓬江区培育社会组织的两个着力点。随着蓬江区社会组织的高速增长,能力建设也刻不容缓。”陈小平告诉记者,为规范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蓬江区目前已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购买服务,建立一系列机制,引导他们有序健康地参与社会治理。

  如《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体系实施方案》、《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实施方案》、《区直单位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操作指引》等系统配套体制的建立,构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组织政策扶持体系。

  加强督导和评估

  同时,蓬江区还通过加强督导和评估,规范社会组织健康运行。李洁凌表示,今年蓬江区将打造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构筑社会组织科学管理体制和制度,且每年参加评估的社会组织要达100%,其中达到3A以上的占80%以上。

  其中,在去年完成的首届公益创投末期评估中,蓬江区首次引进了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参与的办法,委托江门市爱培力社会服务发展中心,实施评估。李洁凌认为,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评估,确保了评估结果公正,加强了项目监督管理,确保了政府的资源资金得到最大的体现,“第三方参与项目评估将常态化。”

  此次评估中,晴海天社工综合服务中心的“将婚姻进行到底——‘80后’离婚预防”项目和“雏鹰展翅”社区矫正服务项目,名列评估得分前两名,可获下一年的资助。同时,蓬江区还首次引入了第三方机构参与蓬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评估,从5个方面对社工机构承接的该中心5项服务进行综合评价。“这还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保障服务对象的利益,促进社会组织专业化。”李洁凌如是说。

  培养本土社工

  “蓬江区社工人才发展面临挑战,主要是来自于人才增长速度和机构增长速度的矛盾,持证社工人数增长和从事专业服务社工增长的矛盾,承接服务社会工作机构和空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矛盾。”蓬江区社会工作协会秘书长王培汕指出。

  陈小平表示,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还要建立起多渠道的培训,建立社工人才实训基地,包括用好五邑大学、江门职院等高校社工专业建立实训基地,利用他们的资源,对社区实际操作人员理论水平进行提升,让这些专业学生,实习的时候真正参与到社区服务、公共服务这块,提升他们的实操能力。

  目前,五邑大学、江门职院等本地高校已开设社工专业,培养本土社工。五邑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刘成明表示,目前五邑大学社工专业教学中,除进行理论学习外,也加快了与蓬江区社工机构的实训对接。

  “要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三方面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王培汕认为,一方面要扩大服务空间,增强机构自我造血功能;另一方面,行业协会要做好实务人才培训工作,引进人才与本土培育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社工义工联动,鼓励资深义工、基层工作者等考取社工,建设高质量社工人才队伍。

  其中,面向社区(村)工作人员和本土在读社工专业大学生,设置的30个“微公益”项目是蓬江区第二届公益创投的一项“全市首创”,备受社会关注。“‘微公益’项目的特点是‘小额’和‘面向个体’,是为了激活以社区工作人员、在校大学生等潜在社工队伍的活力,参与社会服务,提升服务能力。”陈小平说。

  目前,《Little starts 变形计——关爱外来务工子女健康成长项目》、《在这里,遇见社工》、《阳光起航》、《“温馨家园”随迁老人关怀项目》、《“转废为宝”——废旧家电义修、回收送爱心》、《外来务工子弟品格塑造项目》等30个中标“微公益”项目已出炉。随着“微公益”项目以及更多创投项目的落地实施,蓬江区“民生大树”将种出更多“幸福”的“果实”。


作者:唐达 黄华国 黄焕湛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