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田境区的文化组织机构、文学艺术内容、文化活动形式等。从明清到中华民国期间,没有什么组织机构、文化艺术活动都为民间文化活动,形式颇隆重多样。民国期间,本境区已有乡村组织成立纸影戏、业余潮剧戏班。期间,乡村在岁时节日、重大喜庆或乡村外来文艺团体,在乡绅、族长或有钱人带头集资,而组织举办游神赛会,聘请剧团唱戏或纸影戏(木偶戏),或由乡人组织几个人为单位聚闲时拉弦唱曲的弦乐间;还有唱歌册、童谣等;有的乡村还组织唱英歌舞(翁内、老岭村);组织猜灯谜、行象棋、赌彩等。
1947~1948年,埔田境区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游击活动在全境全面展开,在小北山下边的村庄,车田、马硕、老岭、埔田、牌边、长岭等乡村,充分利用学校、谷埕、广场在晚间合集群众大会,由游击队或农民协会领导人上台讲话,谈形势(时秘称“洗灰炭”、“唱乌衫”)宣传全国革命斗争的胜利形势,推倒三重大山的力量等,小学学生、儿童团则组织跳集体舞(穿“田螺圈”等游戏)、唱革命歌曲,那时的革命歌曲有歌颂共产党、毛泽东的,有舒情、唱自由的等。如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阪城的姑娘,……”、“嘿啦啦啦啦,嘿啦啦,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红花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等,在革命胜利前夕,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歌唱革命的胜利。车田村在中共车田村支部领导下,以农民协会、民兵、青年团、妇女会为主体,建立一支30多人的支前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罗枭雄逼债》、《献金》、《蒋介石自叹》等节目,在本村和邻村荖洋、老岭等乡村演出,长岭村的业余剧团组织得有声有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埔田境区是老解放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00年后50~70年代,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轰轰烈烈。1950~1956年,从土改复查,到农村合作化运动,境区乡村建立起农民俱乐部、宣传组(室)、业余剧团等文化娱乐机构,出墙报、黑板报,办夜校,开展屋顶广播,整个农村的文化宣传活动非常活跃。那时,境区的牌边、埔田、湖下、车田、庵后、荖洋、马硕、南湖、长岭等村都组织有宣传队、业余剧团(剧社)等。埔田村的文化青年业余作者为《汕头日报》、《工农兵》杂志撰写反映本境区农村新气象的文章,鼓励广大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1958~1959年,埔田境区(原埔田乡)大张旗鼓宣传“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刮起了一股“浮夸风”,由乡村的宣传队与学校的教师、学生配合,遍写墙头标语、漫画、宣传画等,还发动全民写民歌、唱民歌。
1960~1962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农村俱乐部、宣传队多数解放,只少数乡村间有弦乐间。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乡村的文化机构瘫痪。1969年,埔田公社建立广播站。
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公社的广播站,由公社广播员通过有线广播向全社人民播送揭阳县的广播节目和公社的有关事项、中心工作,如种植技术、抗灾、防灾、防寒等等。
1978年1月,埔田公社成立文化站,这是埔田境区的第一个文化机构,业务由县文化局的文化馆指导,领导由公社党委的宣传委员负责。依据上级及党委中心工作内容布置各项宣传文娱活动,组织乡村文艺宣传队、文化室、宣传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图书管理等工作。文化站机构延续至今。2015年,镇文化站编制3人,由镇党委组织委员负责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