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演出习俗
乡村间凡有戏剧活动,皆与当地的风俗有关,清末至民国期间,埔田境区的戏剧活动的习俗有:
游神戏、祭祖戏
这类演出与宗族和民俗活动紧密关联。乾隆版《揭阳县志·风尚》载:“仲春祭祖先,是月多演戏,谚谓正月灯,二月戏。“清末以后都是年首游神戏,年末祭祖戏。酬神戏和祭祖戏,有演纸影戏,也有演大戏,大的乡村,历史长,祖先多,几乎天天都有祭祖演戏,但祭祖戏多数是演纸影戏,大族的才演大戏。
庆贺戏
这类习俗主要是祝寿戏、做丁以和入祠戏等。科举时代中了秀才要演秀才戏,中了举人、进士更应演戏,以显荣耀。埔田境区,清朝时期,考中秀才,科举上取得功名的人要谒祖演戏;中华民国时期有公产的乡村,如车田、马硕、埔田、南湖、庵后等乡村,现定进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读书毕业的,同举进行谒祖演戏。还有的族中有人当了大官,就是当了县参议,也有演戏庆贺的。豪富人家庆寿诞,也有演戏。甚至生了男孩,也要演戏,叫做丁戏。入祠戏和祭祖戏相同,一般都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禁规戏和罚戏
禁规戏是乡中为了施行某种乡规族例,以演戏的形式扩大影响,告诸乡众。罚戏是对违犯乡规族例者罚演的戏,也有因盗窃青苗作物者被罚演戏,以戒他人。还有乡村或宗族纠纷,败诉者被胜诉者罚演的戏,所以也叫赔情戏。这类戏的演出,常常愈加剧乡村或宗族之间的矛盾,实是陋风。
戏园戏
埔田境区乡村的戏园戏始于20世纪40年代。这类戏属营业性质,也有公演发出戏票的。乡村的戏园都是临时性的。演出时间多和当地的演出习俗有关。如新岭村就演过搭台建围棚的戏园戏。
相斗戏
两个戏班同时在同一场地演出,称为相斗戏,戏班人称大棚脚,各班皆出好戏出、好角色,以斗赢对方。埔田境区牌边乡曾演相斗戏。有时斗到天亮仍互不停鼓,主事人只好分头上台抢掉鼓槌,方才罢休。相斗戏对推动戏班的艺术革新,培养尖子演员,提高演出质量,都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破除封建迷信,革除城乡的陈规陋俗,所以演戏习俗也随之改变。乡村主要的演出习俗是宣传戏、年节戏、庆贺戏和剧场戏。
宣传戏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较盛。当时的政治运动较多,常常配合政治运动演宣传戏。
年节戏多在春节期间,其它节日也有演戏,但为数不多。
庆贺戏,20世纪50至60年代主要是庆丰收戏,在晚造收获以后的农闲季节。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捐建的学校、敬老院、“水改”等工程竣工剪彩,也有演庆贺戏。
剧场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主要的戏剧活动形式。随着埔田影剧院的建成,群众才有进剧场观戏的机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原来已经停止的农村民俗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恢复,剧团为农村民俗活动演戏称“广场戏”。因为其时剧团在剧场演出的上座率不高,收入剧降,所以剧团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主要营业演出活动形式是农村“广场戏”。
演出设施
踮脚戏棚
踮脚戏棚(台)是踮脚戏的主要设施。踮脚戏是在神庙前、祠堂前或其它宽阔的地方用杉木搭成台面一人高的戏台,演出时观众站着看戏。观众常因视线受阻而踮着脚尖看戏,所以叫踮脚戏或尖脚戏。踮脚戏棚随着年代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其规模可分6柱、9柱、12柱和16柱。6柱戏棚简单古老,晚清多用9柱,民国以后采用12柱。12柱戏棚类同今之舞台,分一厅二房和前后棚。清末至民国时期和戏班都备有遮盖戏台以防风雨的油蓬布,演出地只负责搭好戏棚的杉木部分,防风雨部分由戏班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各地农村还常有演踮脚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踮脚戏,戏台台面低,只半人高,观众改站着看戏为席地而坐看戏。台前还留有纵横通路,出入方便,秩序井然。
1951年1、2月(农历12月,春节前),粤东专署潮汕文工团在埔田村寨前,搭戏台演现代戏剧《赤叶河》,轰动梅北区境内各村,观众上万人。翮后,境区凡有大型演出,会议都是搭台表演,演戏结束,戏棚遂之拆除。直至1979年7月,埔田公社才动工兴建影剧院,1981年11月竣工,剧院系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座位1683个,外配套休息广场。遂消除埔田无戏院的历史。随着经济发展,文化生活多样化,娱乐演出市场的萎缩,埔田影剧院于1986年改租办起毛织厂。
庆贺戏、秀才戏,清朝时期,考中秀才,科举上取得功名的人要谒祖演戏;中华民国时期有公产的乡村,如车田、马硕、埔田、南湖、庵后等乡村,规定进高等小学,中学堂读书毕业的,同样进行谒祖演戏。
演出单位、剧目
埔田境区的戏剧演出单位,从古至今有戏班、剧团。戏班在19世纪末年,从福建漳州、泉州一带来的,有纸影戏班。20世纪初期,除潮剧戏班外,还有正字戏、白字戏,外江戏(汉剧)。1914年境区内的翁内村,由顺富主持成立的潮剧纸影戏班;1946年,庵后村有一乡人成立“玉春香”戏班,此人原于曲溪市“老玉春香”戏班当大簿,由该班主帮助成立,受聘各地演出,因资力不足,社会上又动荡不定,不久带戏班往南洋演出谋生;1948年,牌边村陈清池集资组建“老赛桃源”戏班。
戏班演出剧目
明清时期至中华民国,主要为古装戏,有庆寿戏、贺添丁、造福,有上京得中等剧目,“八仙庆寿”“仙姬送儿”“京城会”等五福连戏目,传统历史故事戏有“秦琼倒铜旗”“霸王别姬”“杨家将”“槐荫别”“珍珠记”“井边会”等。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烽火连天,国难深重,农村中大型的演戏及文化活动基本停顿。埔田境区在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农村的文化活动逐渐与政治运动相结合,时,有“老赛桃源”戏班,从原来演古装潮剧节目到编演“红湖赤卫队”等现代剧目。1948年,湖下村,马硕村先后成立了业余剧团,这两个剧团,曾于1949年春参加潮揭丰边梅北区人民政府组织的游艺演出,筹资支援前线,开展拥军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武工队的保护下,自编自演剧目,开展宣传演出。胡琏兵团抓丁过后,湖下剧团还编演“胡琏掠兵”等宣传剧目。解放大军从锡场进入梅北时,湖下剧团组织大锣鼓队与群众一同夹道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二个剧团曾多次参加揭阳县文艺会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埔田境区各乡村都先后成立了业余剧团,有车田、牌边、庵后、埔田、老洋、刘厝寨、南湖、莲花心、长岭等村,业余剧团演出的剧目都是以现代戏为主,演出“江姐”“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埔田村自编自导自演反映阶级社会的现代戏“张平原”等,并结合演传统优秀古装潮剧,有“迫上梁山”、“十五贯”、“秦香莲”等,剧团结合大型庆典,节日及政治活动,开展经常性演出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1951年,车田宣传组改称车田村业余剧团,剧团人数70多人,负责人为该村的罗仕、罗胡坤,总务工作及道具管理为罗亚秋、罗徐典负责,聘请小学教师协助编导,先后排演现代潮剧《塘坑来》、《洪厝埔血案》等,揭露当时封建地主恶霸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伺机进行阶级报复的典型事例,以提高广大村民的阶级觉悟,提高警惕,严防阶级敌人的报复破坏。排演后在本村和邻村演出,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并于1953年参加梅岗区文艺汇演,获得奖励。排演《愁龙苦凤两翻身》现代潮剧,到平岭锡矿场演出,得到该单位领导、职工的高度赞许。随后,从1954~1964年,先后聘请渔湖西洋陈村在玉梨戏班的名演员(演小生角)来本村当导演,排演古潮剧;演古装缺乏经费,依靠剧团团员到平岭矿场做工(剥地皮,挑土方等)赚钱购买剧团道具,道具依靠老赛宝戏班中的导演(车田人)搭线筹措,不够者到揭阳玉春香剧团借用。先后排演了《爱国英雄女》、《韩王走国》、《飞龙乱国》、《孟丽君》、《薛刚反唐》、《 王斩子》、《井边会》等10多台古装传统潮剧。剧团除本境区各乡村演出外,还到渔湖、新亨新岭矿场、潮州、丰顺汤南、曲溪戏院演出。1978年,排演现代戏《红色娘子军》、古装戏《逼上梁山》等,至1982年,车田剧团遂告解散。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进步,影剧院的建成,电影、录影的多层次演出;经济的发展,科技进步,文娱影视机械,如电视机、录像机、VCD播放机的进入千家万户,群众在家里就能看到丰富多彩的影视节目;坐在家中,能听到亲临其境的悦耳动听音乐,观看精彩的戏曲节目。故之,各乡村的业余剧团遂停止活动。此后,农村凡节日,大型庆典活动及游神赛会,都是由群众集资聘请外地专业剧团来演出。有广东潮剧院一团、潮剧院二团、汕头市海声潮剧团、汕头市话剧团、潮州市潮剧团、揭阳市潮剧团等。1998年12月,原揭阳市潮剧团业务团长,陈尾(中国剧协广东分会会员),退休后来埔田镇莲花心村举办有学员20多人的戏曲训练班,接着成立“揭阳市来兴潮剧团”,地址设在湖下村,有演职员60多人,排练剧目有:《龙凤呈祥》、《梨花归唐》、《齐王求将》、《忠义双英》、《剪月容》、《金玉奇缘》、《郭子仪拜寿》等。除在镇内各乡村演出外,还经常被聘请往揭阳、揭西、普宁、惠来、丰顺、潮安、澄海、潮阳、汕头、深圳等市、县、区地演出。
2015年,埔田镇只有湖下村有业余剧团,其他乡村只有娱乐弦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