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民间流传着大量歌谣、潮汕歌册。埔田境区民间在流传、创作的歌谣、歌册也非常丰富。民间歌谣,是劳动大众在生产、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百姓的生活、思想、愿望在有节奏的音乐性的语言中的真实反映。民间歌谣在境区各乡村不仅有悠久历史,且内容丰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明清时期,民间歌谣在句式、体裁,已表现多样性,有3字句、4字句、5字、7字以及长短句交替使用等句式。音韵和谐,铿锵悦耳。好像有一首《保贺阿公食百岁》:“阿公爱食韭菜羹,后头韭菜还未生,保贺阿公食百岁,牵仔牵孙入书斋。阿公爱食韭菜汤,后头韭菜还未长(堂),保贺阿公食百岁,牵仔牵孙入祠堂”。还有《刺仔花》:“刺仔花白攀攀(香香),秀才行过摘一双,借问摘去做 事,欲分娘仔播头鬃”。有的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如:《锄头歌》,“一支锄头亮又光(缸),二手拿起作田园,三餐米粮依靠你,四时工课你我忙,五更同我理生计,六点伴你下田中,七处沟渠来修建,八乡土地变良田,九成冬情大增长,十月稻谷堆满仓。”还有形象鲜明,意境清新,不乏抒情的。《月光歌》唱的:“月光月梭萄,照篱照壁照瓦槽,照见眠床脚踏板,照见蚊帐绣双鹅。月光月烟尘,照篱照壁照瓦亭,照见眠床脚步踏板,照见蚊帐绣金龙”。埔田境区的民间歌谣都有一定思想内容,从搜集及反映的,并结合民间歌谣传诵情况看,有歌唱劳动的、有时政类的、生活歌和爱情歌等等。
潮州歌册是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歌词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7字句,4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题材广泛,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比较流行的有《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过番歌》、《隋唐演义》、《包公出世》、《正德君游江南》等,还有用歌册形式编写的杂歌,如《百戏屏》、《百鸟名》等。潮州歌册是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曲折新奇、音韵和谐顺口。粗通文字的就能唱,不识字也能听懂,在明清到中华民国时期,埔田境区的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只有农业生产与山区种植。老百姓闲时的文化娱乐生活,唯有拉弦、唱曲、讲故事等。时,每个乡里都设置有男间、女间。男,有弦乐间、休憩室,多为中青年人,少数老人及间主,闲时聚在一起,晚间或下雨天、节日都聚集一起拉弦、唱曲,讲故事、谈世情,唱歌册等;女,称“姿娘仔间”,多为待字闺中的少女,少数中年或老年妇女,聚在一起绣花、织 ,谈世情,谈人生,以及女人事等,年长者及老年妇女边织 ,边带头唱歌册,因之牵动邻居、户舍,老人小孩都来听歌(柯),有时一人带头,其他跟唱;有时歌者双方互为对唱,这就是农村文娱生活的一幅美丽图画。
解放战争时期,梅北内埔田境区流传着牌边村陈君伟编写的歌册《吴金龙》(又名《乌狗仔》)。描写农民吴金茂除霸雪恨,投奔革命的故事。车田村人民演唱的“打倒老蒋这臭第”和“打蒋匪”等革命歌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的文化生活有赖一创新,但埔田境区人民喜爱的潮州歌册仍一如既往,在农村每个角落传唱。时代在发展,潮汕歌谣、潮州歌册也在发展创新。20世纪以来,潮州歌册、歌谣都为职业或业余演员录制好的歌册光盘,供人选买播放欣赏。
为弘扬潮汕民间文化,活跃山区的文化生活,特辑录《揭阳县民间文学集成》中的《歌谣》部分戴入《镇志》,以飨埔田镇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