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揭阳库 > 揭东区库 > 志书年鉴

广东揭阳揭东区埔田镇文化活动之英歌舞

2021-06-23 20:05:00 来源:本地

  盛行于埔田境区的乡村有100多年历史。清朝末期,老岭村已建立英歌舞队,1920年境区的翁内也建立英歌舞队,都到各乡村巡游表演,有的还到墟场表演。

  英歌舞也有唱莺歌部分,后来唱的部分逐渐删去,统称英歌舞。乡里人把舞英歌当作扶正祛邪、保平安兴旺的象征,英歌队的组成多为青年,被认为是真正的男子汉,成为姑娘择偶的首选。逢年过节,这两个村的英歌队穿村过巷,绕山走道上墟集表演巡游,民居商户燃鞭炮迎接,观赏群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深受民众喜爱。埔田墟场及周围乡村的群众都有“英歌锣鼓响,心肝头乒乓敞(厂,激动)”之谓。

  英歌舞,相传自明代中叶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原先舞者共108人,境区的英歌舞就是此一形式,扮演梁山泊好汉(每个舞者身上都挂有写着梁山泊好汉名字的腰牌)借闹元宵攻打大名府,搭救宋江的故事。舞队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46厘米)、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舞时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一步一呼,响鼓频擂,刚劲雄伟。后棚72人,扮成各色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拍布马,也有加进武术、杂技表演的。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二龙相斗、大八字、梅花桩、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有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俗称则有麦穗花拜年、前四门、大阵前、双鸡落、双眼圈、背槌、扣跳、布田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快速用2/4节奏,较活泼轻松;中速为稳健,表现攻守对阵;慢速用3/4节奏,较雄壮宏伟。

  还有中棚俗称涂戏,为地方传统小戏锦出表演,有《佛公佛母》、《双摇撸》、《桃花过渡》等10多个节目,为民间生活、生产趣闻逸事,诙谐风趣。后棚为武术表演,有拳术,刀枪棍棒的单打、对打、混合打,最后以“打布马”收场。

  1949年10月19日,揭阳县城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梅岗区人民政府组织老岭英歌队参加,并作表演。同月,梅岗区举行三庆祝大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庆祝揭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庆祝梅岗区人民政府成立),老岭英歌队到会参加庆祝,并进行表演。1950年元旦,翁内英歌队,游行表演20多公里,边行边舞到梅岗区人民政府拜年。1957年元宵节,揭阳县组织老岭英歌队到广州市参加广东省文艺会演。1958年后,翁内村因水库建设,令村移民到云路镇棋盘村立寨。

  20世纪60~7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舞蹈形式,在埔田镇范围内从此偃旗息鼓。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