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田境区各乡村从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就有锣鼓游行。那时,以游神赛会开始,游神赛会是一种祭祀习俗。活动时间多在农历正月和二月,或较大型的连宗祭祖。每年一到规定的日子,各乡村举乡一齐举行活动,备办祭品和游艺节目,抬神出庙到街巷游行,称为游神,俗叫营老爷。游神方式多种多样,最普遍和隆重的是以带梢叶的青竹竿挂灯笼为前导,接着是马头锣开路,后面依次是虎头牌、高灯彩旗、香几、彩标、花灯、涂戏、活景、潮州大锣鼓乐队,最后是安有诸神塑像的老爷轿。一路上边游行、边表演、边放鞭炮,每过一重“栅门”(每一家庭户、商铺等),便燃放鞭炮,过围、过乡则燃放企脚铳(俗叫“秤脚”)。每次游神,还举行演戏、燃烟火等娱乐活动。
埔田境区的庵后、埔田、牌边、南湖等乡村,每逢游神赛会、节日庆典都曾举行游标旗大锣鼓队游行活动。以祈求人寿年丰、六畜兴旺,避邪趋吉的一种文娱活动,历代演绎而来。
标旗锣鼓队以游标旗和锣鼓队二大部分组成的盛大游行队伍,它以标旗为前导,标旗又分武标和文标,武标在前,文标次之;接着是爆竹担和彩篮担、戏屏队、锣鼓队;末尾是“箴担”。
标旗队由文武标组成,一般队伍武标8支至16支(也有不设武标的),文标48支,多则192支。武标旗构造是取一绿竹6米余为标杆,标杆头吊上小彩篮,里面是有一定重量的名酒、香烟、大吉类东西。标杆中间大约4米是彩旗,标尾大约2市尺留下竹梢、竹叶,标尾还要吊着下坠的一串爆竹。标旗头宽4米,整幅呈三角形,全部是绸缎的。武标是三角形的,也有人称“蜈蚣旗”(俗称牙江旗)“五峰旗”。“五峰旗”这种旗除一面穿孔在标杆上之外,其他两边的边缘由绣着彩图、人物、装饰图案的无数棱角图组成,还有小彩带,这些武旗16岁到20岁的男青年扛着,他们头戴戏台上化装的武士风笠,小腿扎绑带脚着芒鞋,身着古代武侠装,挺胸前进,显得十分威武;文标是4米宽,1.2米高的长方形彩绸缎旗,边缘与武标一样有彩色绣图案彩带,旗中间横书着“尧天舜日”“福海寿山”“人寿年丰”“六畜兴旺”“四海升平”“贞观之治”“合境平安”之类吉祥语,由16至20岁的妙龄女子扛着,她们有的穿着彩饰绸缎长衫、旗袍,戴着黑眼镜,显得既落落大方又楚楚动人。
在标旗后面,“爆竹担”和“花篮担”,一般是32-48担。由5至8岁武侠装扮的童男女挑担,打扮成“八仙庆寿”“封候拜相”“福禄寿”等八屏戏屏。
戏屏后面是锣鼓队,次序是锣、鼓、深波、钹(分在大鼓、深波两侧)、小锣、钦仔,锣一般16面,由8名男青年8名女青年(也有纯男或纯女的,都可以)敲打着。运载大鼓都由两名高长大汉扛着(五十年代以后用单车运着),拍鼓者人称师傅,他负责着指挥全班人马,十分威武,有打扮成武侠的、古代大将的,俨然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帅,加上他打着声如雷鸣的大鼓声,真如千军万马上战场,杀气腾腾。鼓后是深波、钦仔、小锣、苏鼓,两边是16或24副大钹、小钹。
锣鼓队之后是器乐队,头弦(俗称字弦)一支,唢呐4支,秦琴、椰胡、摇琴、古筝、洞箫16去,笛8支,不时弹奏着“封侯拜相”“赐阁”“登楼”“千家灯”“粉蝶彩花”“柳摇金”等的潮州乐曲。音乐清丽,曲调幽扬婉转,深受群众喜爱。
最后是“箴担”,里面放上大吉、对联,对走过的乡村进行相贺、道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埔田境区许多乡村在庆胜利迎解放的热烈活动中,各种演出、标旗锣鼓队满乡满里、穿街过巷游行庆祝,热闹激动人心。
20世纪60~70年代,锣鼓游行,只有在国家的重要节日、庆典才举行。
20世纪80~90年代,乘改革开放,游神赛会又在各乡村兴起。1995年8月,埔田镇辖区内的徐氏乡村(老洋、埔田、老岭、新岭)举行祭祖庆典活动,在埔田村搭台祭祀,随后,组织仪仗队、游标旗、大锣鼓举乡游行。祭祀场面庞大,活动范围广,队伍壮观,轰动四乡六里,热热闹闹,吸引邻镇、邻村等单位观众、乡贤、百姓参观,人数成千上万,晚上还有潮剧演出。
21世纪初,镇辖内各乡村依旧遵照原来的制度,凡有庆典、重要节日才举行锣鼓、标旗游行。游行节日多在农历正月间,有的在元宵节,有的在正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