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亦称灯谜。民间传统文艺活动形式。原来的灯谜指的是贴在灯上的谜语。演化至现代,埔田境区的谜语多为贴于幕布、墙上或挂于绳子上等。
自清代以来,埔田境区便有猜灯谜活动,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初时民间流传有口头谜,后又有哑谜、动作谜、画谜、实物谜等的出现。形式上在灯橱上写谜文供人们射猜,或搭谜台、谜棚让百姓群众射猜,便出现文字谜、诗词谜、书法谜、对联、故事谜等,猜中以击鼓呜锣为号。民间流传之口头谜常以歌谣形式,如:“天顶一幅云,地下一只船,观音来撑渡,童子来坐船”。猜用物“摇篮”。后口头谜语供文人加工,在制作上又重视文字组合,形声义变化及概念之借替,以扣典、白措、刻画等手法,谜文对偶工整,单句反扣密切,变幻多端。如:“案头书半架,吸水烹绿茗”。猜水浒人名一,“宋清”;“日出鸡卵影,落雨摆钵仔”。猜水浒人名二,“孔明、刘(漏)备”。又如:“刘庆赴宴,杨业撞碑”。猜俗语二句,“忆着食,颠破额”;“戏演茂生请薛礼,曲唱二娘会柴房”。猜俗语二句,“做人食饭,做鬼 活”。谜棚上挂着“一支残破的饭筛”。猜鱼名一,“胡淄”(泥秋)。还有打油诗谜,诙谐趣味等等。拆字谜,如“春雨连绵妻独宿”。猜字一,为“一”字。此谜以“春”字拆开,即“春雨连绵,”“春”元日,存“ ”去夫而存“一”。故猜“一”字。
20世纪50~60年代,埔田境区的灯谜竞猜活动,更是活跃,每逢春节、元宵节或重大庆典演戏时,在戏台傍边搭谜棚让观众先猜谜,再看戏,很是热闹。也有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而设谜棚。如设专栏宣传计划生育、搞好社会治安等。如:“计划生育好处多”。猜中药名二,“益母、附子”,等等。
20世纪70年代,因“文革”,灯谜活动暂停,许多资料被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直至现在,埔田镇的灯谜活动依然恢复旧制,凡逢春节、元宵节,重大庆典或重点宣传中心工作,都举办灯谜会猜。
灯谜活动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