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揭阳市政协常委会2019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中旬,市政协副主席吴少珍带领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就“推进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普宁市、揭西县实地察看相关企业、生产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情况,详细了解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县二级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林业局、商务局、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的工作汇报,全面了解当前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推进情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现将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揭阳市是粤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农业大市,全市现有常用耕地131.86万亩,其中水田100.47万亩,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88.6万亩。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各地特色产业建设,先后启动了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有效促进了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水果、蔬菜、茶叶、花卉、中药材、畜禽和水产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
(一)产业布局明显区域化
各地根据各自资源禀赋,发挥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揭东区的竹笋、淮山、香蕉、蔬菜、茶叶、龙眼,揭西县的茶叶、橄榄、无公害蔬菜、玉米、淮山、畜禽饲养,普宁市的青梅、蕉柑、橄榄、蔬菜、花卉、油甘,惠来县(包括大南山、大南海石化工业区)的荔枝、冬种蔬菜、优质薯、南药、水产养殖,产业园的畜禽和水产养殖、休闲观光农业,榕城区的花卉,空港区的水产养殖,普侨区的佛手加工等初具规模,形成了特色明显的产业带或区域布局。目前,我市拥有中国“蕉柑之乡”、“青梅之乡”、“青榄之乡”、“竹笋之乡”、“荔枝之乡”称号,已打造了“一镇一品”示范镇30个,普宁高埔镇等5个镇(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普宁青梅、惠来南药、揭东竹笋、揭西茶叶4个产业园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示范带动各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二)生产不断呈现规模化
在目前已经形成的特色产业中,全市已有荔枝17.3万亩,龙眼8.2万亩,橄榄19万亩,青梅20.1万亩,蕉柑6.1万亩,香蕉6.9万亩,菠萝4.9万亩,茶叶7.0万亩,蔬菜73.8万亩,肉类总产量15.7万吨,水产年产量14.5万吨。据调查统计,在水果种植中,100亩以上有358户;在茶叶生产中,100亩以上有20户;在蔬菜生产中,300亩以上有34户;在畜禽养殖中,有规模畜禽场287个,专业户1591个。普宁市洪阳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近3万亩,大小花木场3000多个,全镇有2万多农户、5万多人从事花卉苗木生产、经营、销售。生产不断向着新型经营主体靠拢,产业发展不断实现了规模化。
(三)经营管理逐步产业化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已培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50家、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6家,有效带动了各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推进特色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了优势农业主导产业都有1至2个大龙头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揭阳产业园望天湖、普宁利泰飞鹅岭被评为广东省“十佳最美广东农业公园”,普宁市善德梅海青梅园被评为省“十大最美果园”,善德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揭东区埔田镇被列入全国特色小镇,望天湖生态康养小镇被列入广东省特色小镇。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全市已申报认定益农信息社733家,在揭西县金和镇建设了全市农产品展示中心,组织全市名优特农产品进驻展厅展示展销,促进我市特色优质农产品上网销售。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与阿里巴巴村淘、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打造了小梅屋、农夫山庄、山格拉等农村电商品牌。
(四)优质农产品加快实现品牌化
组织生产经营者制订揭阳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申报的指导、扶持力度,原市工商局等5部门出台了《深化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资金扶持办法》,鼓励组织各地经营者大力申报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揭阳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埔田竹笋、普宁蕉柑、惠来荔枝、普宁青梅、吴厝淮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市先后认证“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达90个,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37个,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个,经营专用品牌29个,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个,制订农产品生产加工地方标准36个。揭东区埔田清水竹笋罐头、坪上绿茶、汇盛狮头鹅,揭西甜玉米罐头、大洋炒茶、农夫山庄凉果,普宁市“小梅屋”、“殿羽田真爱”梅子、“佳隆”牌玉米罐头和鸡粉、华鹏豆浆,惠来县佳润泰红萝卜、普侨区“富德园”牌佛手等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好的声誉。
(五)生产过程趋向绿色化
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重新调整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引导特色畜牧产业向适养区发展,全市禁养区面积由2017年的1401平方公里扩大到2130平方公里,占陆地总面积的40%左右。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市畜禽规模场沼气池总容积14.1万立方米,氧化塘总容积48.7万立方米,大多数特色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得到有效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达到65%以上。继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特色产业区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农民多施有机肥,切实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障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推进情况
今年,省启动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以村或镇为基本单位,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一个镇拥有1-2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市各地依托各自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切实加强领导,开展宣传培训、严格组织做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申报、审核、审批工作。普宁市、揭西县已成立了以县(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并召开专门会议,开展专题培训,吃透上级精神,动员组织各地积极申报。设立专家组,对申报项目进行认真评审。至6月份,省下达我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87个,已入库申报77个,通过评审并报县(市、区)政府审批70个,主导产品包括青梅、柑桔、杨梅、油甘、蔬菜、茶叶、生猪、花卉、番薯、南药以及水产等,每个主导产品都落实至少1家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大部分项目正在按部就班进行。
三、存在问题
(一)项目建设总体进度还偏慢。至6月份,全市还有10个项目未确定,还有17个项目未通过当地县级政府审批。
(二)个别乡镇对工作还不够重视。由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资金经审批后直接拨付到实施主体的帐户上,因此一些乡镇担心资金无法监管,怕出问题承担责任,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
(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还不强。我市目前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农业龙头企业量少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上实现快速增长,但“空壳社”“挂牌社”“家庭社”的现象较为突出,管理运营还不规范。有些产业基础发展较好的地方由于新型经营主体达不到规定要求而无法申报。
(四)产业融合发展还不够深入。大多地方仍存在重一产、轻二三产的问题,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加工产品不精,附加值不高。产业配套生产加工流通用地难以落实,也严重制约了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五)特色农产品品牌还不响。我市农产品生产仍存在大路货较多、精而优较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的情况,大多缺乏标准化生产加工,虽有特色但质量不高、附加值低,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仍较弱。
四、建议意见
(一)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快工作进度。要根据省工作要求,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合力,特别是要进一步明确镇(乡)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及行政村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创建工作中所承担的职责,切实增强乡镇、村工作积极性;要加强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的培训、指导,增强对政策的理解,消除顾虑,提高执行力;要加快推进项目申报、入库、审批等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工作任务。
(二)选准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特色产业。要组织各地根据各自自然资源优势及历史文化,结合我市十大农特产品、十大农鲜产品创建以及扶贫工作,以主要特色产业村或乡镇为重点,突出特色、科学规划,选准一批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推进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要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推动产业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以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均衡发展。
(三)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要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落实项目扶持、贷款贴息、政银保以及水电用地等优惠政策,促进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增强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以及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水平;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培育一批揭阳旅游手信,延长产业链,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对特色农业加工、流通、产业融合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扶持促进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
(四)加大农业品牌申报认证工作力度。要引导生产经营者自觉制订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相关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化生产技术。对初级农产品实行包装,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提高产品档次。要加大对农产品品牌申报认定的补助力度,提高经营者申报创建农产品品牌积极性,打造一批“揭字号”农产品。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产品展销展示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要做好农产品品牌保护及使用监管,充分发挥农产品品牌效应。
(五)加强科技创新。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大绿色生态节能新技术、优质高产珍稀新品种、先进适用简便新机械的引进、示范和推广。要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先进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继续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产品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进“一村一品一店”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