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林碧鸿 摄
作为省定贫困村的揭东区龙尾镇新丰村,近年来,先后建成了文化广场、村民活动中心、老人活动室等设施,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办了养猪场,为村里63户贫困户脱贫奔康,推动全村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栽下了“摇钱树”。贫困户何庆春开心地说:“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贫困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新丰村是我市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立足市情实际,调动各级各方力量,形成了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攻坚拔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截至2020年11月30日,我市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全市现有建档立卡36998户、105844名相对贫困人口,162个相对贫困村已经全部稳定达到脱贫标准。
成效显著,群众阔步奔小康
“现在每个月都有固定工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在广东新安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协调帮助下,惠来县东陇镇贫困户魏凤如、林雪娇在该公司找到了从事禽苗孵化、鸡蛋仓管的工作,她们俩激动不已,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这是我市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凝聚思想共识,形成工作合力,铆足干劲、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历史性成效。
——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我市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总体目标,集中精力攻坚克难。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市现有建档立卡36998户、105844名相对贫困人口,162个相对贫困村已经全部稳定达到脱贫出列标准。
——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我市通过因地制宜靶向施策,使贫困户家庭经济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对比2015年到2020年,全市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841.64元提高至15501.26元,增长303.51%.——联农富农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创建了普宁青梅、惠来南药、揭东竹笋、揭西茶叶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揭东区茶叶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153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6家,农民合作示范社63家,示范家庭农场37家;探索形成“公司+产业基地+农户+贫困户”“资产收益分红+就近就业务工”等模式,带贫益贫机制逐步健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944个,培育致富带头人862名,建成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49个,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866人。
——农村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通过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基本实现全市所有3869个自然村干净整洁村全覆盖,乡村风貌明显提升;累计创建748个美丽宜居村,162个相对贫困村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改变;揭西县金和镇山湖村被评为广东省第二届“十大美丽乡村”,普宁市南溪水乡被评为“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揭西火炬村、普宁什石洋村、榕城西岐村被评为广东省特色名村。全市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风景线和“网红打卡地”。
——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提升。162个相对贫困村全面完成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和村内巷道路面硬化,全部建成村内卫生站、公共服务站,全部通广播电视和光纤网络;所有自然村实现集中供水、畜禽圈养,并已实施雨污分流;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总体实现“落后变先进,后队变前队”,群众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精准施策,展现揭阳担当
为真正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工作抓在手上,市委、市政府强化组织领导,逐级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有力地推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
——全面压实责任持续聚力攻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经常性深入镇村调研督导,推动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督战各县(市、区),分管领导靠前指挥,一线办公解决问题。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常态化组织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进度管理核查,研判形势并部署重点工作。市县镇村四级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各行业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行业帮扶政策,各定点帮扶单位扎根一线开展精准帮扶,纪委监委、审计等部门切实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有效形成层层落实、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有效保障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织密筑牢民生兜底保障。我市逐年提高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对比2015年到2020年,全市农村低保标准从385元/月/人提高至596元/月/人;基本医疗报销比例一二三级医院分别从85%、70%、60%提高至95%、90%、85%.同时,精准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压实行业部门责任,加强排查梳理和数据比对,持续深化落实扶贫惠民政策。目前,全市贫困人口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保、养老、残疾等各项保障已总体实现应保尽保。
——深化工作落实拓展脱贫成果。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我市突出党建引领,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大行动”,大力实施“头雁”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与此同时,实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全市因地制宜推进实施944个扶贫开发项目,强化扶贫项目带贫益贫作用;扎实推进就业帮扶力促稳岗就业,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开展消费扶贫完善产销对接,创新成立揭阳市消费扶贫联盟,动员中直、省直和东莞市对口帮扶单位等签订协议对接购买我市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农副产品,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2020年12月7日在广州举办揭阳市成立消费扶贫联盟暨扶贫产品展销活动,现场采购签约总金额超2.3亿元。
创新实践,谱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谱写了瑰丽多姿的新篇章。
我市全面实施访贫问效“双覆盖”,着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从去年6月下旬开始,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组织14个行业部门和县镇村各级,严格对照脱贫退出标准,严格落实属事、属地责任,全面组织开展访贫问效“双覆盖”排查核实整改;帮助贫困户、贫困村解决实际问题3454个,出台一系列文件,并常态化组织访贫问效督查,全力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相关做法得到省扶贫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通报推广。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发展模式,建立由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链长”的农业产业发展新机制,按照“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优三产”总体思路,一链一策,拉长完善农业产业链链条,畅通内循环渠道,推动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目前,全市已创建揭东竹笋、揭西茶叶、普宁青梅、惠来凤梨等共10条第一批市级农业产业链,示范带动创建县级农业产业链10条以上。通过实行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发展模式,将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农村贫困人口持续稳定脱贫提供坚强保证。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民工匠”模式,开创了一条“多快好省”建设美丽乡村的新路子,相关做法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领导的肯定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千年小康梦,百年奋斗圆。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历史性成效,但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我市广大干部群众依旧保持昂扬斗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上下功夫,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