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榕古庙(关帝庙)的灰塑、嵌瓷、木雕、彩绘与石雕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艺术价值极高。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了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作为跨越时空的“物化历史”,文物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它凸显城市的气质,张扬城市的精神。揭阳作为粤东古邑、潮汕文化发祥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造就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它们散布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在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现代生活里,见证着民族的历史、城市的变迁、先人的智慧,将那数千年的沧桑变化和无尽的风流往事细细述说、娓娓道来……
位于普宁市广太镇绵远村的虎头埔遗址,是目前国内发现的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窑群和广东省内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它“一窑可鉴潮汕历史”,证明了新石器时代粤东文明已与中原实现同步,那时的粤东已不是人们所说的“蛮荒之地”;已有1400多年历史的揭西“三山国王祖庙”是海内外所有三山国王庙的鼻祖,每年吸引众多海内外乡亲,尤其是台湾同胞前来谒祖进香,成为密切揭阳与台湾两岸乡亲交流的纽带,“三山国王”文化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窗口;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的揭阳学宫,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是岭南地区规模最大、配套建筑最完善、保存最完整的同类历史建筑组群,也是省内唯一一处以“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命名的文保单位;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的武榕古庙(关帝庙),其灰塑、嵌瓷、木雕、彩绘与石雕等装饰工艺丰富多彩,艺术价值极高,特别是题材丰富、刀法圆熟、技艺多样的建筑木雕精美稀有,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色。尤其是其八卦形木雕藻井,图案繁缛,刀法娴熟,是省内乃至国内罕见的潮汕古建筑木雕艺术精品;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2)的进贤门城楼,为全国唯一的门、楼、亭合一的单体建筑,因为直抵揭阳学宫,含有增进贤士之意,故名。是揭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的丁氏光禄公祠(丁日昌旧居),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建筑规模宏大,布局实用大方,木雕精美且极具地方特色,为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称“百鸟朝凰”,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这些遗产遗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承载乡愁的文化记忆,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的识别符号。据考古资料记载,揭阳地下文物可以追溯至史前、先秦时期,地下文化遗存的地点达200多处,包括古遗址、窑址、墓葬和文物散布点,基本上覆盖了揭阳全境。据揭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简称“一普”)显示,揭阳市8个收藏单位在“一普”平台登录数为16885件(套),实际数量41362件。涵盖石器、陶器、瓷器、铜器、玉器、雕塑造像、书法绘画、文具、玺印符牌、古籍、钱币、竹木雕等众多类别。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2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广东历史文物名城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个,广东历史文化名镇1个,广东古村落24个。
有记忆的城市才是有文化、有厚度的城市,也才能更好地支撑城市走向未来。庆幸的是,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许多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遗存得到了新生。比如,揭阳市构建起体系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利用体系,免费向公众开放各级博物馆并举行相关主题展览,启动丁日昌旧居、百兰山馆等文保单位修缮工作,依托揭阳学宫、青狮遗址等规划古城文化游,在进贤门开辟讲古台、举行灯谜会猜活动,在揭阳学宫举办开笔礼、设贤德展馆,编印出版了《揭阳文化遗产》《揭阳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精品选》《揭阳历史概要》等多部文物宣传书籍,还以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为契机,全面开展文物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让“保护文物,传承历史”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形成全社会关注与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