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做好产业扶贫,高质量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1-05-17 10:15:37 来源:南方网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走进村技能培训服务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察看黄花产业相关产品展示,对大同市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做法给予肯定。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上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点赞柞水木耳“小木耳、大产业”。此次他希望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年都多次在农村考察,每到一处,在田间地头、产业园区,他总会关心过问当地的助农富农种植产业。

  发挥好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从“五个一批”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优先摆位,到“五个振兴”中“产业振兴”的首要地位,都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而产业扶贫具有很强的造血功能,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群的生存发展问题,使该部分人群具备增加经济收入的可持续性“造血”功能。可以说,做好了产业扶贫的大文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保障。

  发挥好产业扶贫的“引擎”作用。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大同黄花种植有600多年历史,是当地主导产业,去年带动贫困户户均收入1万多元;海南三亚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按照“做大、做精、做强”的定位,朝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帮助黎族少数民族同胞实现增收致富;山东菏泽通过牡丹特色产业不断拓展群众的致富渠道,持续增强脱贫解困的“源动力”……各地坚持因地制宜,奋力走出一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产业发展之路,让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

  发挥好产业扶贫的“传带”效应。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具体到各县区、乡镇,更要“因组制宜、因户制宜”。为此,产业扶贫以项目扶持为主要手段,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人制宜、因户施法,是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最有力的抓手,具有“热岛效应”。特别是通过产业扶贫与科技扶贫相结合,加大对扶贫地区的科技投入,将现代技术、管理和人才等要素引入贫困地区,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把产业扶贫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乡村振兴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乡村振兴。

  战鼓催征,时不我待。眼下,2020年还剩下不足8个月时间,各级各部门要咬紧牙关加把劲、只争朝夕加油干,更好推动产业扶贫,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的发展机会,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南方网安子州)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