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将社会所能与军民所需有效对接

2019-01-07 16:53:03 来源:光明网

  布局中关村示范区,打造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是赢得新时代国家战略优势的前瞻布局。多年来,中关村示范区敢想敢为、开拓创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

  塑造和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前提是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上贯通军地,在国家安全和发展两大创新体系之间构建起双向开放系统。在这方面,中关村示范区肩负着先试验、出经验、做示范、树标杆的重大使命,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构建一区十六园统筹机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五年统筹规划,签订一系列军地战略合作协议,确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试点、网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点、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试点等,初步搭建起军地沟通的桥梁,开拓出一块主体多元、要素齐全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试验田。当然,在优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制度建设方面,我们正在经历从打破军民分割、实现初步协同向高度协同的历史转变,需要完成政策制度的体系性构建,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只有持续优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明确主体权责、畅通工作链路、强化军地对接、丰富方法手段,才能有效破除军与民两大创新体系之间的封闭隔离带,加快形成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深度发展格局。

  中关村示范区创新主体丰富多元,科技集聚、人才集聚、金融集聚,搭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十分显著。近些年来,中关村示范区强化主体间连接、畅通供需信息渠道、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军转民”和“民参军”,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服务模式。中关村示范区经验表明,在军民融合中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型、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十分重要。总体上看,我国市场经济发育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军事和科技革命起步较晚,军民融合程度和范围又明显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需求因安全环境严峻、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等原因而格外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迫切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工程与“自下而上”的市场经济工程的紧密结合。各类服务载体平台,应连接军民双方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支撑保障部门等多个主体,整合军民双方的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各类要素,需要用政府作用的“有形手”和市场作用的“无形手”来共同搭建。通过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服务保障与支撑,有效连接中央与地方、军口与民口、政府与企业,能够促进军民科技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设施共用、技术互促,加快形成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共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充分激发大众创新活力,吸纳全社会的科技力量攻坚克难,是提升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的战略手段。连续举办两届的中关村科技军民融合挑战赛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这种挑战赛,能够把社会所能与军民所需连为一体,有利于充分发掘和激发军工研究院所、军队科研单位、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民用科研生产单位等“五支力量”的创新潜能,推动重大先进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发展。借鉴和总结中关村示范区经验,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迫切需要加强国家战略需求的牵引,更加注重发挥民口科研院所、民营高科技企业、初创企业、民间高手等力量的作用。要积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创新活动新趋势,组织实施基于互联网、面向全社会、面向全球的科技挑战赛,在赛马之中辨识好马,及时发现和捕捉新技术新能力,解决现实中的科技难题。这是我们充分挖掘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创新智慧和创造潜力,实现用全国最优质的科技资源大幅提升战斗力、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07日 07版)

  作者:姜鲁鸣(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姜鲁鸣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