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对广东提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一、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
实体经济是指由生产服务部门提供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人类生存发展资料、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增强人类综合素质。其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主要发达国家反思“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集中发力高端制造领域,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依靠低成本优势,出台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工业化步伐,致力于打造新的“世界工厂”。应对“双重挤压”的局面,我国必须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努力扭转资本“脱实向虚”的趋势,促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
新工业革命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革。继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等产业技术革命浪潮之后,以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与渗透融合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延伸拓展,软件定义、数据驱动、平台支撑、服务增值、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数据正在成为这个时代最宝贵的资源,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竞争愈演愈烈。新工业革命与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必须把握变革趋势和时间窗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培育创新动能,破除无效供给,降低运营成本,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二、实体经济是财富之源
对财富的追求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原初动力。人类社会的历史既是一部不断创造、占有和消费财富的历史,也是对财富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的历史。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过程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扮演着不同角色。根据经济学的观点,社会财富更多是指物质产品,即可积累、可交易的商品。在此基础上,生产物质产品的实体经济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换言之,一国实体经济的规模和竞争力决定了国家财富的数量和质量。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国人苟能多一实业,则国家多一分之富矣。”
近年来,随着虚拟经济蓬勃发展,很多人产生了货币幻觉,以为货币是财富的来源。然而,正如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所说:“国民财富非由不能消费的货币财富组成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每年生产的可消费的货物组成。”诚然,市场经济的运行离不开货币,但货币只是财富的象征而非财富的来源,否则落后国家可以简单地依靠增发货币来脱贫致富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虚拟经济不包含物质生产活动,故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财富,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对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进行再分配。
三、实体经济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广东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历来十分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并把制造业作为提振实体经济的抓手,坚持制造业立省的发展理念,促进广东制造业迈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为全国振兴实体经济树立新标杆。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在31个制造业行业中有16个行业产值居全国前3位,5个行业产值居全国第一,形成了56万家工业企业、4.7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规模优势和425个专业镇或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特征突出。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广东先进制造业形成了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双翼发展的产业格局,初步构建起了综合制造优势。2017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33071.99亿元,同比增长7.2%,实体经济结构深入优化调整,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继续提升,分别达53.2%和28.8%,比上年提高1.6个和1.2个百分点。当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困难犹存,集中表现在主要关键技术和零部件依赖进口、制造业增加值率仍较低、产业仍处于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中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端、重大产业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发展仍不匹配。
四、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推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利用工业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融合发展催生的新事物,工业互联网是实现生产制造领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连接的关键支撑,是工业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拓展的核心载体。作为制造业和互联网产业大省,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要求,率先出台工业互联网地方支持政策,并在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应用示范等方面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增强工业互联网支撑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能力,广东必须分类别施策、分路径推动,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
分类别施策,是根据企业类型的不同,实施差异化政策措施。对于广大中小微企业,采取加快普及应用公有云的政策措施。针对工业企业,采取重点支持“上云上平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政策措施。对制造业龙头企业,采取打造行业标杆示范培育工程的政策措施,并以其带动产业链企业和以产业示范基地为重点带动区域企业的两种不同方式来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前者主要发挥制造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优势,后者则主要依托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集群优势。
分路径推动,即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三大路径。路径一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种范式并行推进,分类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针对尚处于工业1.0向2.0过渡阶段的制造企业,重点是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针对由工业2.0向3.0过渡阶段的制造企业,重点是提升“互联网+数字化制造”的水平。针对由工业3.0向4.0过渡阶段的制造企业,重点是提升智能化制造的水平。路径二是因“业”制宜,提高制造业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深度。路径三是需求侧与供给侧同步驱动,打造协同创新发展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在需求侧方面,引导市场需求,营造有效激发工业互联网关联企业活力的良好环境。在供给侧方面,提升平台核心能力,建立工业互联网协同创新与产业应用生态体系。
五、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的重要要求,我们要采取措施努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财富之源。
首先,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带来巨大市场空间,是大国产业博弈的重要阵地。互联网革命对产业价值链的颠覆性重构将为破解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困境、突破产业低端循环锁定提供新的强大撬动力。广东必须抓住大变革的机遇,破除传统路径依赖,以互联网思维实现“路径突破”,倒逼转型升级战略调整,构建以“互联网+”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一代智能互联物联生产制造系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帮助传统制造业优化生产环节和供应链,提升生产效率,促进“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转变。以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提升存量、创造增量,迈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其次,完善创新政策支持,突破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形成促进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高效开发机制、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区域创新合作与创新体系、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等。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于集群的区域持续创新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改造。
再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民营企业发展。加强舆论宣传,正面宣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业、支持创业、勇于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完善民营企业社会综合服务网络,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民间企业组织作用,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深入实施民营企业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探索推进各级政府设立综合服务机构为企业服务的“绿色通道”。放开行业准入,引导各行各业加强自律,倡导诚信经营。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虚假广告宣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商标侵权、合同欺诈、偷税骗税逃税、商业执诈等违法行为,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最后,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加强分工合作,推动三地产业链全面融合。以协同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链协作配套为重点,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合作,发挥与制造业的联动效应,助力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核心城市创新资源优势,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打造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区。同时,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制度机制创新。深度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专业服务业合作。突破制度壁垒,加快实现产业要素资源高度自由流动。完善产业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打造人才合作示范区。探索建立横向协商与纵向协调相结合的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