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必须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对此,我们需要厘清就业优先政策背后的逻辑实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幸福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我们都是追梦人。奋斗,不仅要具有奋斗的能力,更需要具有奋斗的机会。对于多数居民而言,努力奋斗的机会,就是就业的机会。有了就业机会,就有了劳动的机会,就有了可持续的收入流,就可以实现美好生活。有了收入流,有了消费剩余,就可能有了财富积累,可以进一步在更广更深层面实现美好生活。所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自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典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来,宏观经济政策正式走上世界舞台,被许多国家政府奉为圭臬。该书第一个关键词是“就业”。可见,就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核心变量。随着后来经济学家和政策实践者的探索和提炼,宏观政策具有了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就业是宏观政策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政策取向变化的重要依据就是失业率的变化态势。一个经济社会系统,能够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并且具有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那就是一个美好的经济社会。可见,就业优先政策,是具有久远而丰富的历史逻辑的。
目前,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迈向中高速增长阶段,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10年来,年度经济增长从10%左右下降到当前的6.5%左右。经济增速换挡,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和基本规律,是被许多经济体发展实践所证实的,也是我们必须正视和科学面对的。但经济下行趋势,必然带来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会带来失业率的提升。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稳增长首先是为保就业。这就是奥肯定律的具体逻辑。从具体情况看,每年中国大陆高校毕业生有800多万人需要找工作,加上经济系统中存在的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大约几百万人,总计有1000多万人要找工作。所以,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实现当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是为了实现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基本平衡实现了,这1000多万人及其背后的家庭的美好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但要实现这一市场的基本平衡,是需要付出极大努力的。就世界范围而言,这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解决得好,就有了全球示范意义。可见,就业优先政策是具有较为严峻的现实逻辑的。
正是由于以上多重逻辑的相互作用,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宏观政策体系和政策工具。传统的宏观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具有短期直接促进就业的优势,但有时候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配置机制扭曲,这可能不利于长期的就业形势。货币政策调控具有间接性,有时候会产生政策滞后效应,不利于较快解决当前面临的就业问题。所以,就业优先政策,就首次被置于了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这意味着,我国宏观政策体系日趋丰富,随着宏观形势的动态变化因时而动,调控工具渐趋多样化。从更高层面讲,就业优先政策,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具体体现。
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就业优先政策要付诸实践。这首先要摸清经济社会系统中就业问题的真实情况和问题实质,看看劳动力市场的总体供求格局有何变化,尤其是结构性矛盾有何变化。一般而言,周期性失业,随着经济运行的涨涨落落和周期循环,是可以解决的;摩擦性失业,是暂时的,也是可能解决的;结构性失业是经济结构变化所引起的一个相对长期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有些人就可能长期失业了。从总体形势看,在我国劳动力红利逐步消退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到底是哪类失业占据主导地位,不同地区表现是不同的。所以,政府部门要分清所在地区就业问题的实质,分清就业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而提出就业分类政策实践,才能应对。
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和供给快速相遇,市场才是有效率的。当前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那就是劳动力的金融化。随着年轻的产业工人绝对数量下降和新生代产业工人的就业偏好变化,一些资本支撑的劳务中介公司主导了产业工人的供给,资本开始爆炒产业工人,直接抬高了生产企业的劳工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形成了“资本侵蚀利润”的现象。这还导致产业工人的短期逐利行为,未来长期的社会保障体系更是难以建立。更为严重的是,这直接侵蚀了我国制造业主导的产业体系的根基。所以,就业优先政策,既是基于短期目标的政策,又是基于长期目标的政策,长短期兼顾至关重要。总之,就业优先政策的背后,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丰富的实践逻辑。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