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地处广州市西部,俗称西关,因拥有“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千年名胜荔枝湾而得名。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荔湾自古便是商贾云集,充满人文气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粤剧曲艺、花文化、茶文化和“三雕一彩一绣”民间工艺等,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积淀和岭南文化特色。
荔湾区凝聚了岭南文化的古今风情
在建筑文化方面,荔湾拥有岭南建筑之精华,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陶塑、铜铁铸等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陈家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充满欧洲风情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沙面建筑群;建筑风格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较高历史价值的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聚龙古村;以收藏、陈列和研究荔湾历史、文化、民俗为主要内容的广东省首家区级博物馆、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荔湾博物馆;结构独特既有利于穿堂风又兼具冬暖夏凉优点的岭南特色建筑——西关大屋;以及岭南一代名园“海山仙馆”等大批珍贵历史文化建筑。
在曲艺方面,荔湾是粤剧的发祥地之一。粤曲项目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剧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粤剧八和会馆”、“銮舆堂”、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等重要团体和场所都坐落在荔湾。2003年荔湾区被评为“中国曲艺之乡”。
“西关五宝”(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又称“三雕一彩一绣”,是具有广州西关鲜明特色的5种民间工艺,是荔湾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其中牙雕、玉雕、广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雕、广彩也进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荔湾区内历史文化旅游景点众多,有广州市三大传统繁华商业中心之一、蜚声海内外的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享有“小秦淮”之美誉的荔枝湾,清代八大名园之一的醉观园,“大通烟雨”“鹅潭映月”“海角红楼”等历史名胜,还有詹天佑、康有为、何香凝、陈少白等名人故居,以及充满西关风情的骑楼和麻石街等,凝聚了岭南文化的古今风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灵魂,历史文化街区则是城市文化的肌理
作为广州的老城区,荔湾拥有14个历史文化街区(全市共26个),数量在全市各区中位居首位。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沙面历史文化街区、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人民南历史文化街区、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宝源路历史文化街区、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宝华路历史文化街区、华林寺历史文化街区、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光复南历史文化街区、光复中历史文化街区、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这14片历史文化街区各有特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可以看到荔湾浓厚的人文风情和西关韵味。
广州作为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广州相继出台了《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实施方案》《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系统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旧城改造并不只是简单地对建筑、环境等进行物质空间层面的改造,更重要的是以“绣花”功夫分类推进社区微改造,尤其是对待历史文化街区,要实现微改造中的文脉传承。对中心城区的布局和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风貌区的保护,要注意将建设城市文化生态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将岭南文化内涵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促进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功能相匹配。
以“绣花”功夫分类推进社区微改造,进一步打造荔湾文化风情区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打造荔湾文化风情区提供了基础。具体来说,可考虑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把文学名著《三家巷》与西关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俗风情文化、商贸文化、曲艺文化、工艺文化、影视文化等有机融合于一体,塑造文化品牌,展现积淀丰厚的广州传统文化,带动整个西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提供内涵深厚的文化支撑。
著名作家欧阳山的文学名著《三家巷》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成为解读岭南文化轨迹与风俗人情的经典之一,其故事主要发生在“五四”运动后和大革命时期的广州。就其文化含蕴与艺术沉淀而言,它描写了广州除夕“卖懒”、人日、乞巧等传统习俗,阐解了岭南的物事风韵,点化了岭南的风俗世态,在岭南文化的背景上抒写时代风云,为广州这片热土点染出浓郁的地方色彩。一部《三家巷》,把上世纪初在西关大屋生活的人与事描述得活灵活现:“从官塘街走进巷子的南头,迎面第一家就是何家,门面最宽敞,三边过、三进深,后面带花园,人们叫做‘古老大屋’的旧式建筑物。水磨青砖高墙,黑漆大门,酸枝‘趟栊’,红木雕花矮门,白石门框台阶;墙头近屋檐的地方,画着二十四孝图,图画前面挂着灯笼、铁马,十分气派……”打造荔湾文化风情区,可以依托《三家巷》的小说文本,再现富有特色的西关民居风情和风俗习惯。
为此,建议可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对“三家巷”进行生动的复原。在历史文化街区选取三间有代表性的大屋,分别复原周、陈、何三家的家居摆设、情景陈列,屋内可摆上小说中的人物蜡像、背景资料展览等,从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建筑设计和细部装饰等全方位恢复昔日“三家巷”古老大屋的建筑模式和风格,再现小说里的故事情节、上世纪20年代广州的生活情景、传统西关大屋的典型模式及西关住家的生活情态和文化景观。比如岭南石脚水磨青砖墙,正门的短脚吊扇门、趟栊和硬木大门,入内的三间两廊,名贵的酸枝家具,屋前的麻石街,屋后的后花园,西关的美食,富有特色的粤曲、粤剧表演节目,等等。
此外,可考虑在风情区设立“《三家巷》展现馆”,陈列作家欧阳山的作品、资料,以及小说《三家巷》中提到的中国近现代著名人物的资料、所描写的重大历史事件省港大罢工(包括这期间发生的“沙基惨案”)、国民革命军北伐和广州起义等相关史料,展现上世纪20年代的工人运动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以及第一次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分裂的全过程,描绘出中国革命初期既轰轰烈烈又错综复杂的时代画卷,从而让游客了解到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代中国革命策源地和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的历史,也了解到荔湾作为广州最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老城区,也是广州最繁华的商贸中心区之一的历史。
总之,在岭南文化风情区的建设上,要坚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旧城改造相结合、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与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区环境相结合。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校刊部副主任、《探求》杂志社副主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