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企业“走出去”的大平台

2019-03-28 09:39:34 来源:南方日报

  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要依托项目,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并要在非洲新建和升级一批经贸合作区。现阶段中国在非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企业已在非洲14个国家建设18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创造就业岗位4万多个。搭建企业“走出去”大平台,不仅“走出去”,还“走得好”,这对于引导更多中小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在组织模式上,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通常围绕园区主导产品,引入相互关联的产业或者同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集群式的对外投资。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集聚,相互之间在信息、设施、市场等方面形成效益共享、成本分摊效应,有利于提高产业境外投资集中度,减少无序投资的资金浪费;同时在经营上形成良性的竞争和促进机制,提高效率,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境外经贸合作区在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平台作用和集聚效应。2018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和资本已经成为中国对非洲投资的重要力量。在此大背景下,提高合作区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提高其盈利能力,无疑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向非洲、赢在非洲。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在非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园区运营企业融资困难,难以享受与国企同等的金融支持;投资扶持政策审批程序复杂,便利化程度有待提高;不同企业信息获取能力差异较大,对外投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亟待加强;园区运营企业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和应对文化制度差异的能力。针对存在问题,应从政策扶持和企业自身建设两方面发力,稳中求进提高合作区运营质量,搭建中小型企业对外投资的“大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经济和谐发展新模式、共建工业文明科技新平台、共享合作经济效益新成果。

  首先,政企合力解决合作区的资金问题。政府方面需要从配套政策的制定着手,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可以考虑对合作区扶持资金设置专项额度。银行方面需要提高国内银行对外放贷的权限和境外业务处理的能力,简化银行在东道国分支机构的手续流程,尝试开办多种抵押方式的融资业务。合作区牵头企业也要抓住政策机遇,对“外保外贷”“外保内贷”“两行一金”等新概念、新提法进行专项研究,从中找出新的融资路径。

  其次,加强合作区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初衷是合作双方互利共赢,但开发商和东道国的关注点往往是不同的。比如,开发商担心东道国政策多变,担心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顺利进行等;东道国关心的是引进的投资方是否符合本国的长远利益和发展需要,能不能形成对本国制造业发展的带动和辐射效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双方的协调沟通,建立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

  再次,不断增强合作区自身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合作区在协同企业“走出去”的前期,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工作,认真分析当今全球市场格局,根据所在地的比较优势,选择适合当地发展或国家战略扶持的产业,尽可能选择国际市场辐射范围广、要素价格质量符合一定要求的国家投资建区。同时,合作区牵头企业应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对外投资建园的成功率,尊重当地的经济规律和法律法规,按照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业务理念进行运作。

  最后,要积极引进和培养国际经营管理人才。合作区可建议在国内高校增开冷门小语种专业,增加语言、文学与经济管理学科课程的互融互通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也可引导国内高校在合作区开设教学点,快速提高合作区在职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在职培训方面,双方政府可助力合作区与国内开发区构建人才交流机制,派遣相关人员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国内开发区的建设经验,并结合东道国的具体情况加以运用。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研究员

作者:韦晓慧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