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培根铸魂 明德担责

2019-04-15 08:12:46 来源:南方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语重心长、意味深远,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更高觉悟、更严要求,以明德确立新使命新担当、新情怀新责任。

  敬业立德,严谨治学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不仅需要过硬的能力素质,更需要高尚的境界品行。作品和学问是作者人格与人品的自我宣示。作品要塑造人心,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也是精品产出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为人民奉献精品和用明德引领风尚、把做学问与做人有机统一起来,先做人后做文、先立德后立言,实现作者与作品、学者与学问相互一体,以文载道、以身布道,不断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与时代的新风尚。

  敬业立德,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职业当事业,心怀天下苍生,用经世胸怀开拓学术荒地,用浩然正气树立道德标杆,用腹中丹青书写传世文章,积平生的努力,成为某一个领域的学问家。这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想和追求,也是应尽的历史责任。

  严谨治学,必须恪守笃实诚信的学术精神。学以人立,业靠人兴。学术精神,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是追求卓越、成就梦想的立命之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下苦功,坚守学术理想,秉持学者情怀,弘扬工匠精神,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要多练真功,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对人民和社会有益的学问;要久久为功,在锤炼学术素养中磨砺学术精品,在勤业精业中做好社会表率,展现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德行是学者的灵魂,学风是学术的生命。要坚持德文并举、知行合一,大力弘扬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大力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追求卓越,奉献精品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不断在创作上追求卓越。古往今来的大师,无不具有为艺术、为学术全身心付出的精神;任何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佳作,无不是作者潜心静气、精益求精创作的结果。有追求的艺术家和学问家都应当时刻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多下苦功、多练真功,真正把时间用在创作上,把心思放在作品上,奉献学术精品,做好社会表率。只有做到勤业精业,才能生产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更好地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

  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必须不断奉献出精品力作。以明德为情怀责任,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回答时代课题、破解发展难题、创新科研主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个根本问题上,做到立场不改、情怀不变。只有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下苦功、炼真功,才能用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故事阐明中国精神,用中国精神引领时代社会和人类未来。

  培根铸魂,引领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培根铸魂”科学地揭示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社会风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好的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对社会问题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不断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强化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教授

作者:唐明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