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省政府直面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最大短板,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立足于主体功能区为引领,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创新性地确立了“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战略,并于近日印发了《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遵循资源禀赋差异原则,立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挥政府能动性,以多主体、多工具、多目标的有效叠加,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
“政府+市场”更积极的合作促进资源服务于区域协调发展
“贫困累积”是市场经济下区域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核心区的资源高回报率使得经济腹地因资源净流出而陷入贫困陷阱。因此,政府区域干预的重点在于促进资源实现更有效的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见》强调了政府和市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资源配置功能。一方面深化改革,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对标国际先进区域标准,对接国际经贸规则,重点破解“准入”“准营”和“退出”的机制障碍,加快建立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方式,建立统一权威、简明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以更高标准、更加规范、更有效率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按照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求,加快探索建立规划制度统一、发展模式共推、治理方式一致、区域市场联动的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在营商环境、公平竞争审查、市场环境等方面着力。既尊重市场,又强调以“产业联动”“招商互补”等合作模式推进区域合作,“政府+市场”合作有序、层次分明的机制结合将共同推进资源配置优化,更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政府”的引领式模式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区域协调也是行政区间的利益协调和宏观管理协作过程,地方政府作为“理性人”必然有地区利益考量,能否协调地方政府利益取向,协同地方政府战略意图,形成协作有序的战略实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要求。《意见》第23条明确提出推进跨省区域合作,以规划衔接为基准,发挥省际间合作平台作用,构建省级层面的区域市场以实现共同发展。在推动珠三角地区围绕创新驱动形成产业高端化的同时,“以广州、深圳为重点研究制定珠三角地区产业疏解清单,推进产业疏解与产业共建。”“加大省对重大产业布局的统筹力度,推动重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到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建立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产业链互补招商机制,引导外资重点项目投向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这些政策措施突破以往只强调政策引导的框架,抓住产业这一区域合作的主要载体,使各地方政府凝聚力量于产业,形成强有力的区域协调合作主线。同样,在对各地区间的对口帮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补偿、人才建设等领域,也充分强调和发挥政府间的合作。
“发展+保障”增强区域协调发展凝聚力
资源禀赋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一刀切”的发展模式不利于资源效益优化,广东省委、省政府着眼于全省一盘棋,差异化发展策略贯穿《意见》之中。《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核一带一区”既突出了主体功能区下的差异性发展,又强化全省基本民生保障的系统性供给,民众在基本公共服务获取、高品质生活获得、发展平台利用等方面拥有均等权利。“一核”作为创新动力的主要来源地,紧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级战略,强化广州、深圳的双核驱动作用,引领珠三角乃至全省转向创新驱动,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保障。“一带”以完善的网络为支撑,落实广州、深圳两大发展引擎的带动效应,发挥汕头、湛江两大省域副中心次核心区辐射作用,在珠三角高端产业引领下实现与珠三角地区的串珠成链,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扎实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保障。“建立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对生态发展区域的反哺机制,重点支持北部生态发展区建设。”“一核一带”的高水平发展为“一区”以生态为主的绿色发展提供了经济保障。差异性发展使得全省经济社会的共建共治共享得以更好落实,相关制度创新使各地区形成利益共同体。
“极点+腹地”发展模式使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
《意见》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极点+腹地”模式。在区域合作层面上,强调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极点对广东的全面带动功能,发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第一动力作用,进而“推动珠三角地区通过产业协同化、交通网络化、服务高端化,辐射带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发展。”在产业协作层面上,强调珠三角围绕重点创新平台、国家大科学装置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以省级投入为主在东西两翼地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布局建设省级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以不断升级完善的产业园区为载体实现产业高端化,形成全省产业发展以创新平台“点”与产业园区“面”紧密合作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在基本公共服务层面,进一步改革省与市县共同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当强化省级分担责任。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衔接,发挥珠三角优质资源带动作用,加强省级财政支持,增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镇“点”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面”的乡村地区,为全省提供更加有效更加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