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2019-11-19 11:22:09 来源:南方网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面向跨界融合、创新发展的“三大一强”(大教学、大管理、大保障、强督查)高校业务治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解决信息化建设要适应、支撑创新治理模式的问题、解决多年的信息化项目叠加式建设引发的信息孤岛问题、解决“云大物智”等新兴技术带来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需求等重点难点问题,按照 “服务全局、融合创新、深化应用”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信息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通过顶层设计的智慧校园3.0一体化建设,引入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的架构,构建具有轻工特色的“智能+职业教育”信息化支撑体系,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学校空间重建、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服务模式和教育治理模式创新的全流程应用,实现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变革和学校生态重构,信息化整体水平位于全国高校前列,具有一定的引领示范效应。

  一、建设跨界泛在的大教学系统,促进教学模式变革

  基于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对全校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构建学分制教务系统,构建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国际化特色突出的云端数字化学习平台;搭建支撑校企双方实施“产教融合、合作共赢”的办学模式的信息化平台;通过新一代智慧图书馆服务平台实现图书馆的智能化,让全校师生能随时、随地、随心享受到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实现图书资源和服务的大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为精准育人提供文献资源支撑;建立学生一体化系统,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状况,涵盖从预科、迎新、在校、就业、离校到校友服务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从招生入口、就业出口以及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实时监控;构建教师一体化系统,涵盖教工从招聘、入职、在校管理到离职、退休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和人才评价一体化,聘任、学习培养、社会实践、教学、科研、奖惩、活动、考勤、考核、薪酬一体化服务,促成教师发展管理新模式。

  二、建设融合共享的大管理系统,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以服务为中心、以应用为主线、以需求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优化业务流程,大管理系统以关注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导向,从全校视角进行统筹优化,再造流程,打破部门的壁垒,实现各类业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流程化、协同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方向,扩展协同办公系统和项目化管理系统,升级智慧党建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人、财、物管理的一体化。重建资产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一套覆盖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资产动态监管信息系统,满足学校资产主管部门、后勤主管部门、图书馆所管资产的日常管理和财务主管部门监管资产要求,为预算编制、财政政策调整等提供决策依据。

  三、建设优质高效的大保障系统,打造绿色平安校园

  大保障系统以协同育人为指导,以实体校园和网上校园相融合,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优质高效有序的智慧化服务与保障,完善校园全覆盖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死角可控、岗位可视”、校园事件及时智能预警、视频数据智能检索定位以及智能行为分析。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闸机、可视化分析、自助设备、无线控制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在学校大门、学生公寓等区域开启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整合车辆进出系统,控制与校园无关人员入校,打造宁静优雅、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的目标,提升校园安保级别。推进校园一卡通更新换代,启用虚拟电子卡作为校园身份识别和消费的主要途径,以手机作为介质进行身份认证,提高用户使用的便利性。整合后勤服务平台,建成集物业、餐饮和维修为一体的生活保障平台,推进后勤特色业务的信息化。建设节能监管平台,打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校园。完善信息化建设与运维管理相关制度和流程,搭建IT运维服务平台和统一监测平台,建成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网络监控,完善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云防护。

  四、打造 “广轻大脑”,推动教育治理模式变革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模式变革,构建高职特色的智慧校园业务中台和数据中台应用基础上的大数据生态圈,建立多样化教育决策分析模型,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发展——打造“广轻大脑”。完成核心业务梳理,提高数据共享与数据决策能力,开发支撑二级学院考核、职能部门考核、个人绩效考核、项目绩效考核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先进、智能的公共平台,夯实基础支撑环境,基于“大平台,小模块,多层次,个性化和随需而变”的总体技术路线和结构进行建设,为学校打造一个开放、共享、安全的信息化公共平台。按照“技术中台(云基础设施)—数据中台(数据标准模型)—业务中台(关建共性业务粒)—服务中台(院校基本模式)”进行组织、架设,对外提供细粒度的基础性服务。

  五、构建学生和老师的网络学习空间,打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

  建立专业/学科与课程建设支撑系统、教学互动平台、教学资源中心及评价中心,构建学生和老师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的网络空间资源信息互通共享,打造“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全面推进“一人一空间”,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建设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加快推进面向各类学习者的学分银行建设,推动学校逐步实行统一的学分制,加快实现纵向衔接、横向互通,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空间,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统一的认证与核算,使其在各个阶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积累或转换。建设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满足跨专业开展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需要。推进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门禁、教师考勤、图书馆服务、迎新刷脸报到以及刷脸支付等场景。通过人脸识别终端实时采集师生的行为轨迹,帮助学校进行安全管理和行为分析及预警,形成大数据的有效组成部分。作为使用前端的用户能享受到更便捷、更智能的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六、深化三维虚拟校园平台应用,打通线上线下办事场景

  深化三维虚拟校园平台应用,实现了学校漫游、导航、特色景点展示等功能,并与数字迎新、校庆和安防视频监控、IT设备监控等相关业务融合提供可视化的服务,有助于宣传学校文化,提升学校形象。通过整合学校办事流程和服务,打通线上线下办事场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然语音语义识别、机器学习等手段,帮助快速定位师生需求,为师生提供及时、精准、全面的信息搜索、查询和事项的快速办理,为学校提供一个统一的快速管理、维护校园事务服务的有效工具。(林怡如)

作者:林怡如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