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于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伟大成就和显著优势作了新的深刻总结和概括,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战略规划和重大部署。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其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一以贯之的理论指导。这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建立中国共产党到取得革命胜利,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都是如此。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证了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政治稳定。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政治稳定,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甚至会使国家处于长期动乱、民不聊生的境地。
其次,这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它植根于中国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植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是行动的指南,但不是刻板的教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并成为一种稳定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制度体系,体现了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本质上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上的理论创新。
第三,这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经受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决定》概括的十三个“显著优势”实际上涵盖了一个大国治理体系的重要领域,是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经验的系统总结。这十三个显著优势也是对国家治理体系所进行的历史和时代的检验结果。这些优势的形成来之不易,它们是各个相关领域的制度建设、制度实施并协同运作的结果。实践检验真理,这些显著优势表明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制度的有效性,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性。
第四,这一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体现了现代性。新中国成立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全球社会文化、技术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大国,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与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内的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文化出现重大变迁,党中央适时地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这说明,国家治理体系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并将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时代在不断变化,实践在不断发展,国家治理体系也将随着不断创新并在制度层面巩固改革成果。
四中全会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体现了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并具体化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作者系第二届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