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文章、理论著作

文旅融合发展:广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0-01-14 09:24:51 来源:南方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广东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始终走在中国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最前沿,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优异成绩。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总收入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文化和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回顾广东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行探索历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期:政商旅融合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社会经济百废待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成为首要任务,旅游对大众来说是绝对的“奢侈品”。广东省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担起了政商旅融合发展的重任,由当时的国旅、中旅承担港澳台胞以及海外侨胞接待任务。这一时期广东旅游主要表现为“政治外交、商务往来为主,旅游为辅,政商旅融合发展”的特点,以外宾接待为主的政商旅游成为主流。

  1956年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广交会前身)在广州举办,共接待37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人,为广东带来了第一波商务游客,随后广交会规模及影响力逐步扩大,带动了航运、邮电、酒店、餐饮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广东政商旅游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景点化融合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广东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招商引资,建设宾馆等相关设施,突破了我国旅游业长久以来的“外宾接待”模式,积极开发旅游景点景区,开启了景点化旅游时代。

  该时期,广东省旅游业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市场相对薄弱。因此,“老天爷”恩赐的自然资源和“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资源成为当时广东旅游业发展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资源支撑,催生了广东以“四大名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广州陈家祠等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的景点观光旅游,进入以文化作为资源,以旅游作为载体,以景点开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旅游景点化融合阶段。

  20世纪90年代:产业化融合阶段。1995年开始实施双休日制度及1999年实行的假日黄金周制度都极大推动了国民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在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方面作用开始凸显。与此同时,广东旅游业提出了“跳出旅游、发展旅游”“跳出广东、规划广东”的产业发展观,文化和旅游逐步从以要素结合的景点化融合阶段走向产业化融合阶段。

  1989年中国第一家文化主题公园深圳锦绣中华正式开园;1998年,中国现代主题乐园——深圳欢乐谷正式开业,成为中国文化主题公园行业的标杆。文化主题公园在广东出现、兴起,并逐步在南中国构建起主题公园集群,标志着广东文化旅游产业从“依托资源”迈入“创造资源”的阶段。文化主题公园突破了传统的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发展制约,将文化创意应用到旅游产品开发当中,全面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21世纪前十年:生活化融合阶段。21世纪以来广东经济活力以及优势进一步凸显,宜居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内部休闲空间不断提升,城市休闲带逐步形成。以“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城市提质扩容为契机,融合地方特色文化、现代休闲生活、商贸服务以及文化创意要素等,一批“老城市的新客厅”“新城市的老客厅”等文化休闲空间陆续形成。

  2003年广州北京路的“千年古道遗址”正式对外开放,将辉煌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打造成为特色文化商业街区。这些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和文化创意园的诞生,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服务和休闲需求。2008年,广东省启动建设全国首个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旅游强省,率先推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成为全国大众旅游浪潮的引领者,文化旅游正式迈入生活化阶段。

  21世纪近五年:全域化融合阶段。2015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同年,原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旅游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旅游业从相对封闭的“自循环”向更加开放的“旅游+”转变,逐步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单个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

  2016年以来,广东省先后认定两批共14个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为广东文化旅游走向全域化、品质化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吴志才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