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各地蔓延,口罩成为重要的抗疫物资霎时被抢购一空。以往口罩并非紧俏品,商场、药店随处可售,供求总体均衡。据报道,我国口罩日产约为2000万只,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约占全球的50%。
短期形成的需求冲击和春节停工停产导致的供给不足形成巨大供求缺口
为何近来一“罩”难求?因为短期形成了需求冲击,同时春节停工停产等原因导致供给不足,从而造成巨大的供求缺口。
影响口罩需求的因素较多:一是消费剧增,口罩作为防疫必需品,需求迅速扩大。同时,口罩多为一次性消耗品,更换频率高。据报道,全国每天需要口罩至少超过5亿只。二是偏好变化,疫情、心理等因素改变了人们不戴口罩的偏好。三是预期因素,恐慌心里造成部分消费者和组织抢购、囤积现象,需求暴增。四是收入支撑,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价格低廉的口罩在支付能力面前微不足道。
影响口罩供给的因素也颇多:第一,春节停工停产造成供给短缺,同时还存在结构性短缺,N95医用防护口罩为抗疫一线最为急需和紧缺。第二,成本约束,原材料、设备、厂房、资金、人工等成本制约着企业的供给。第三,技术约束,仅医用口罩就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等,不同标准的口罩有不同技术要求,制约了现有企业扩大产能和相关企业转产。第四,相关商品价格,因未拉开不同种类口罩的差价,不利于激励厂商生产最紧缺的产品。第五,政策影响,各种配套政策出台需要一定程序并存在时滞。第六,进口遇到诸多困难。第七,生产者的预期。受市场前景、要素成本、技术制约、政策等影响。
面对巨大的需求,我们采取了需求管理的措施
疫情初期,因按“先来先得”原则,不限制购买量,一度造成抢购。其后,采取“非价格配给制”,实行限量购买,从而造成排队现象,排队消耗的大量时间是限制需求的代价。
为了避免排队造成感染的风险和减少无谓的排队,后指定药房实行网约,采取摇号销售。据报道,广州的中签率约为3.5%。“摇号”把大多数居民的防疫必需品变成了少数居民的“奖品”,虽然节约了排队时间,提高了效率,但缺乏公平,它以大多数居民得不到防疫必需品为代价。
口罩极其稀缺,只能优先满足重点地区、重点部门、重点人群,对此广大群众普遍支持。因此,需要倡导居民减少出门。提倡科学、合理、分类、节约使用口罩,避免一般性需求挤占急需的医疗资源,社会公众每节约一个口罩,就是对防疫前线最实际的支持。提倡单位和个人进行相互援助,化存量为增量。
面对短缺采取了多种措施恢复和扩大供给
一是迅速复工复产。2月份以来,国家紧急安排两批医用口罩企业扩能改造项目,快速提高产能产量。2月11日,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到94%,2月17日,口罩的产能利用率达到了110%。1月底,有口罩生产能力的省区市有22个,目前除西藏外,各省区市都具备了口罩生产能力。二是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如对中小微企业实行阶段性减免社保费、实施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等政策。三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这是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产能的有效途径。四是加强政策支持。扩大中小微企业政策受益面,放宽申领条件,如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发挥创业担保贷款作用等。五是扩大进口。通过爱心捐赠、国际援助、海外采购等措施扩大进口。六是稳定生产者的预期。除政策支持外,还可通过法律手段,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严厉打击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口罩生产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宜提高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等的价格,促进其增加供给,减少作为替代品的其他种类口罩的供给,使资源流向医用口罩生产领域。应尽可能减少口罩免费发放,减少稀缺资源的浪费。
未雨绸缪。随着疫情逐步受控,供给不足将结束,如何解决库存积压、产能过剩、避免厂商的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将成为新的课题。
国民应从新冠肺炎疫情中警醒,从此养成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的良好习惯,这也将形成口罩长期稳定的需求。
完善国家储备制度。确定合理的储备数量和储备时间,既能确保危机发生时的应急供给,也能化解部分产能。但长期看,口罩保质期较短,难以长期储存,应积极扩大内需和外需。
改良口罩花色、品种,适应国内外消费者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的个性化需求。
加快推进升级转型。一是产品升级,研发生产高端产品,如研发新型口罩材料和多次使用的防护口罩,尽快占领全球口罩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二是转产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相近的特种防护品,实现从相关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向最强生产国转变。
小口罩,大民生。解决口罩问题涉及政府、企业、研发、市场等方面,涉及抗疫全局的战略部署和紧急状态下的资源配置,没有有利无弊的举措,政府需要进行审慎的选择,“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