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齐,泰山移。”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仁爱之心”,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凝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真正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仁爱之心是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仁爱之心是蕴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仁者爱人”的思想理念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人与家庭角度的“仁爱”、国家与社会角度的“仁政”等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治国理政归根结底是要回答“为了谁”这一终极问题,任何政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根据自身性质、特征来回答和解决为谁服务的价值取向问题,并在实践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都坚持人民利益价值观,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的最高价值本位。“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社会结构的整体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体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其历史的起点和终极意义上,把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社会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尺度,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有了中国共产党人“仁爱之心”的大力弘扬,我们党的事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我们前进的脚步才迈得如此坚定有力。
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告诉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纲领中,必须体现在党的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斗争中,总书记多次强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入排查化解群众身边的风险,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至上”放在心里、落到实处,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以百姓心为心,摸清社情民意,准确把握群众需求,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控举措,实实在在为人民群众解难题,彰显了“仁爱之心”。从患者收治、物资供应、复工复产、日常生活保障等现实问题入手,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统筹协调的举措、周全细致的行动,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提振了防疫抗疫的信心。
仁爱之心是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
心中有民,还要有所作为,职思其居。“仁者人也”的社会角色意识升华而来的“仁爱之心”,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这种意识是马克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的追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和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无愧于自己的称号,才能赢得人民赞誉。”回望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一路走来就是以自己强烈的为民意识和历史担当,获得认同、获得发展、赢得胜利。
大事难事看担当,危急时刻显作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书记马不停蹄地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可以说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担当,才能确保在疫情防控这场总体战中,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协调联动,形成全国上下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
仁爱之心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赢共享”的理想追求
作为我国传统人文思想内核的“仁爱”精神,长期以来塑造了我们的民族品格、价值理念、生存智慧和处世方略。这正是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诸多朝代更替与人事兴衰,经历了诸多天灾人祸,却始终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连贯性,并在世界文明史上大放异彩的关键原因。仁爱之心主张以正行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是中国人奉行的基本处事原则。“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全球化时代,人类同享地球村,共沐阳光,共担风雨,全力以赴防控传染病疫情,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仅维护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维护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时再次表示:“中方愿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好地区和全球的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是这次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政府一方面举全国之力,团结一心,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努力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积极与各国加强沟通合作,共同应对疫情,促进世界人民健康福祉。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人类共同家园才有美好未来,这是世界大同的仁爱之心!
作者系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